|
第二章 北京·上海·广州·武汉 一 初到北京 |
2006-07-26 10:37:45 |
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 |
作者:贾章旺 |
浏览次数: |
|
|
|
|
在这里,他还遇到了张国焘、张国焘,1897年11月26日出生,字恺荫,又名特立,江西萍乡人。此时在北京大学理学院读书。后来,由于《新青年》和陈独秀、李大刊的影响,开始系统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他将时间大部分花在图书馆里,贫婪地阅读社会主义的中英文书籍。后来在“五四”运动中,被推选为北京大学学生会干事。康白情、康白情(1895~1959),四川省安岳县人,191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8年与李大钊、田汉、许德珩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并在《少年中国》、《新潮》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新诗。其间,以文会友认识了毛泽东。毛泽东对康白情的新诗很感兴趣。段锡朋。
由于校长蔡元培主张“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这时,北京大学的思想是十分活跃的,也可以说是十分混乱的:有着各式各样的主义,也就有各式各样的代表人物。
毛泽东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长,思想也越来越激进,但是,还有些混乱,正在找寻出路。
在此期间,毛泽东开始与杨教授家看门的老头住在一起(旧鼓楼大街豆腐池胡同9号),后来搬到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东夹道7号。这是一处破旧的小院,毛泽东和罗学瓒等8人就挤在这里一间长不到一丈、宽不到8尺的东配房里。大家睡到炕上的时候,挤的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古都的美对于他还是有一种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补偿。
在北京,还有一件事对毛泽东的一生产生了影响——他开始恋爱了。他又见到了杨昌济老师的女儿——杨开慧。杨先生有一儿一女,儿子为长,叫杨开智,女儿叫杨开慧。
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生,号霞,字云锦。父亲期望她在阳光的照耀下,生命如灿烂的云霞,美丽而火红。在故乡板仓,她度过了童年时代。7岁时,父亲从国外来信,让她读书。
山里过去从来不让女孩读书,在争取下,杨开慧等入杨公庙长沙县第40初级小学读书,学校破例为杨开慧等7个女孩单开一个班。后入隐储学校、衡粹女校、县立第一女子高小等处继续求学。1913年她随父亲搬到长沙城,先后随父亲住在落星田、仰天湖、黄泥段和天鹅塘等处。在父亲的指导下,在家自修英文,并阅看了许多东西方新文化的书籍。
早在长沙的时候,一天,杨昌济讲完课回到家里,高兴地对家人说:“我在第一师范看到了两个最好地学生,一个毛泽东,一个是蔡和森。他们将来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那是一个星期天,杨开慧帮着妈妈收拾完家务,只见几青年学生走进门来。走在前面的青年身材魁伟,雄姿英发,穿着洗旧了的蓝布长衫,亲切望着杨开慧说:“你是小霞?”杨开慧点了点头。杨昌济听到毛泽东等同学的声音,忙出来迎接。杨开慧知道,一定是毛泽东他们来了,她忙转身去泡茶。毛泽东和蔡和森、陈昌、张昆弟、罗学瓒等几位好友常于假日里去杨昌济家。他们或谈治学、做人之道,或纵论天下事、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常常一谈就是一整天 。
少年时代的杨开慧,娴静端庄,聪明好学。她深深地被毛泽东和大家欢快热烈的谈话所吸引,往往放下手中的功课,成了一名宁静而热心的“旁听生”。她常常帮助母亲为大家准备中饭,跟在父亲后目送大家远去。
日子长了,杨开慧便同毛泽东等一道讨论:青年为什么要求学?怎样求学?立什么样的志,怎样立志?国家这样贫弱,民众这样贫困,青年应当怎么办?在讨论中,毛泽东的胆略使杨开慧深受感染,他的抱负使杨开慧深深地倾慕和向往,毛泽东常和学友到湘江江心桔子洲头、西岸的岳麓山,或登山竞走,或江边漫步,或日夜泛舟,或在墓地寺院餐风露宿,以练身励志,杨开慧经常与之同往。毛泽东常年坚持冷水浴,她也效法。父亲非常赞赏她这种毅力。她在作文中表达了自己的抱负:“要救国,就要锻炼强健的身体。”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