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从韶山到长沙 一 韶山冲 |
2006-07-26 10:17:17 |
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 |
作者:贾章旺 |
浏览次数: |
|
|
|
|
1909年春夏,毛泽东读了一本叫《盛世危言》(1893年出版)的书,使他非常喜欢。作者郑观应,郑观应,1842年7月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县)。其家乡离澳门只有几十里路。澳门昔日为香山县辖,不少乡人来往两地,或到澳门定居。关观应称自己“世居香山,迁居镜湖”(镜湖即澳门),或称“世居澳门”。1893年,《盛世危言》的初版本在澳门完成,1907年在澳门编辑《盛世危言后编》。1922年5月病逝于上海。是一个办理中外贸易的官商。作者以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同时还提倡从政治上进行改良,主张设议会,制宪法,实行“君民共主”,办报纸,开学堂,提高民众文化。读《盛世危言》激起了毛泽东要恢复学业的愿望。1909年下半年,他征得父亲同意,他到一个失业的法科学生(乌龟井塾师毛岱钟)家里读了半年书。读了《汉书》、《通鉴纲目》等古籍。
1910年初,又到东茅塘面山楼毛麓钟老先生那里读书。毛麓钟,是毛泽东的堂叔,名毛贻训,学名绍芳,字麓钟,号云阁,又号韶山小隐人,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十月二十四日,家住韶山冲东茅塘屋场,是韶山毛家的饱学之士,年轻时到过外地(先游幕江南,继走武岭),他的道德文章,名噪一时,但因家道贫寒,又没有靠山,做不了官,就从外面回到家乡。1909年,毛麓钟受维新思想影响,在东茅塘面山楼开办中西合壁式的私塾,接收韶山冲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入学。毛泽东听说过毛先生的人品学问,知道他不仅熟悉经史,而且喜爱诗词,经请示父亲后,就到他门下进修。毛先生只收十几个学生。他虽然崇拜孔夫子,因在长沙住了几年,接受了一些自由思想,因此他和别的老先生不同,在给学生讲书时,总是轻言轻语,从不疾言厉色,大声呵斥。毛泽东除跟老先生学习先秦诸子、骈文散文外,还在唐诗宋词上狠下工夫,并且继续阅读那些议论时务的新书,早起晚睡,手不释卷。在学生当中,毛麓钟对毛泽东十分赞赏,认定这个学生极有发展前途。一有闲暇,毛先生便把自己在外的经历和见闻告诉毛泽东,要他热爱名山大川,胸怀广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先生还悉心给毛泽东点读《史记》、《纲鉴类纂》(明王世贞著)和《日知录》(清顾炎武著)等,并常给毛泽东开“小灶”。辛亥革命后,毛麓钟(1866—1921)与毛泽启、毛泽钧(毛国翘)一道参加蔡锷领导的云南讨袁护国军,在蔡锷所属将领何海清部下担任文书。后引疾而归。毛泽东在此翻阅了许多时论和新书、包括族人毛兰芳(1826—1892,“韶山八景诗”的作者,毛麓钟的爷爷)、毛麓钟的诗词作品。
1910年4月,湖南发生了一件事情,深深的影响了毛泽东。一天,在他读书的学堂外面,学生们看到许多贩卖豆子的人从长沙回来,学生们问他们为什么要离开长沙,他们说长沙城里闹了大乱了——原来是,1909年夏秋之间,长江发了大水,洞庭湖周围遭了重灾,有些地方颗粒无收,灾民达100万人,涌进长沙的就有4万多人,不久连长沙城里的30万平民也被一步步拖到可怕的饥饿线上。而这时,一些外国商船却把一袋袋白米运到汉口和上海去卖高价,湖南巡抚岑春煊和一些文武官员也在里面搭上了股份。长沙的一些学者兼劣绅也囤积了好几万担稻谷,等着米价上涨。元宵节后,一升白米只要26文钱,而到了农历二月末,就陡涨到80文。一个月时间,长沙城饿死了好几百人。农历三月初,南门外有一家靠挑水为生的姓黄的穷人,卖了几天水,积了80文铜钱,叫妻子去买一升米,想让一家大小饱饱地喝一顿稀粥。妻子到了米店,老板数数铜钱,发现里面有几个不通用的,就拒绝量米。她只好去向邻居借了几文凑足80文再到米店。谁知这一眨眼的功夫,米价涨到85文,老板说少一文也不行,只买半升也不给。黄家女人向老板哀求,老板很不耐烦,把写着米价的木牌子翻了过来——“米已售完”,接着就喊伙计关门板。黄家女人气急了,带着满腔悲愤跳进了湘江。丈夫听到这个消息,拉着两个孩子也跳进了湘江。这个悲剧,飞快地震动了长沙城,激起了几十万民众的同情和悲愤。年轻人们要替屈死的穷兄弟伸冤,就想砸开米店的大门,抓住那个老板。巡警赶来,要把人群驱散,人们不肯走开。清兵见赶不开,轰不散,就把人群包围起来,开枪射击,当场打死十几个逃荒的灾民,还抓走了5个泥瓦匠。逃荒的灾民和城里的工匠,派出代表找巡抚请愿,要求:释放泥瓦匠,开仓平粜,救济灾民。岑春煊在酒楼门口,打着饱嗝,一条也不答应,反把代表臭骂一顿。灾民们气愤到了极点,人们包围了抚台衙门。岑春煊下令调来一营清兵,对准饥民射击,又有几十个无辜的灾民和工匠倒在血泊之中。官逼民反。人民举行了群众大会,并且组织了一次游行示威,他们攻打抚台衙门,砍断了旗杆,赶走了抚台。以后,一个叫庄赓良的布政使骑马出来,对百姓们说,官府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这个姓庄的说话显然是有诚意的,可是皇上不喜欢他,责他同“暴民”勾结,结果把他革职。来了一个新抚台,马上下令逮捕闹事的领袖,其中许多人被斩首示众,他们的头被挂在旗杆上,作为对今后“叛逆”的警告。这件事在学堂里讨论了许多天,大多数同学都同情“造反”的,但他们仅仅是从旁观者的立场出发,他们还不懂这同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毛泽东忘不掉这件事,他觉得那些造反的人是些同自己家里人一样的老百姓,对于他们受到的冤屈,他深感不平。不久,在韶山,秘密会社哥老会的人同本地的一个地主发生了冲突,这个地主到衙门里去控告他们。地主有钱有势,哥老会败诉了。哥老会没有屈服,他们起来反抗地主和政府。他们撤到本地一个叫浏山的山里,占了一个山寨。起义的领袖是一个叫庞铁匠的人。官府派兵去攻打他们,最后他们被镇压,庞铁匠被斩首。但是,在学生们眼里,庞铁匠是一个英雄,大家都同情这次起义。毛泽东的乡里也发生了粮荒。穷人要求接济,他们发起一个“吃大户”运动。尽管本乡缺粮,毛顺生仍然运出大批粮食到城里去,其中有一批被穷苦的村民扣留,毛顺生怒不可遏。毛泽东不同情父亲,但他也觉得村民们的方法也不对。这些事情的接连发生,在已有反抗意识的少年毛泽东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此时,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尤其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列强瓜分之危险》后。这本小册子开头的第一句是:“呜呼!中国覆亡有日矣!”书中谈到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宗主权的丧失。读书后,他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他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