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北京·上海·广州·武汉 二 再到北京 |
2006-07-26 10:41:40 |
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 |
作者:贾章旺 |
浏览次数: |
|
|
|
|
11月8——10日,长沙《大公报》连续刊登特别启事:“本报添约毛润之先生为馆外撰述员。”
11月中旬,新民学会在长沙周南女校召开修改会章和改选大会。会议选举何叔衡、李思安任正副执行委员长,陶毅、周世钊、毛泽东、周敦祥、魏璧、陈书农、唐耀章、蒋竹如为评议员。
不久,《新湖南》也被张敬尧封闭了。毛泽东就在长沙《大公报》等报纸上发表文章。长沙一个叫赵五贞的女学生因不满父母逼嫁一家有钱人在花轿中自杀。1991年11月18日到28日,毛泽东在《大公报》、《女界钟》上连写了9篇文章,评论此事,抨击封建婚姻制度,引起各报讨论。
新村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学说,它最产生于日本。这种学说主张另辟一块天地,在那里建立一个财产公有,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自由,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的“世外桃源”。这种学说介绍到中国后,引起了毛泽东的极大兴趣,并产生了仿效这种学说在中国进行实验的念头。1918年他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曾和蔡和森等人一道试图在岳麓山找个地方试验这种理想的社会新生活——新村主义的半工半读生活,由于种种原因投搞成。1919年,当毛泽东接触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后,并没有立即抛弃这种学说,他草拟了一个在岳麓山一带创建半工半读新村的计划书,1919年12月1日,毛泽东将计划书的《学生之工作》一章,公开发表在《湖南教育月刊》第1卷第2号上。毛泽东把新社会描述为:“合若干之新家庭,即可创造一种社会。新社会之种类不可尽举,举其著者:公共育儿院、公共蒙养院、公共学校、公共图书馆、公共银行、公共农场、公共工作厂、公共消费社、公共剧院、公共病院、公园、博物馆、自治会。合此等之新学校、新社会,而为‘新村’”。毛泽东认为,这种半工半读新村是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人人平等、互助互爱、安居乐业的共产主义细胞。
1919年12月6日,毛泽东代表新民学会,率领驱逐张敬尧的请愿团离长沙再赴北京。请愿团在汉口停留了10天左右,分头动员旅鄂湖南学生一道驱张,联络湖北学生支持驱张运动。12月中旬,毛泽东从武汉绕道上海为赴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向警予、蔡畅、葛健豪等送行。
12月18日,毛泽东从上海到达北京。邓中夏等10余人到车站迎接湖南驱张请愿团。毛泽东住在北长街99号(今20号)福佑寺的后配殿。在这里,毛泽东与张百龄、罗宗翰等人创办了专为驱逐张敬尧作宣传的“平民通讯社”,毛泽东任社长。每天向京、津、沪、汉等地的报纸发布新闻稿件。许多报纸争相转载。其中由毛泽东搜集资料而撰写的署名文章《湘人力争矿厂抵押呈总统府、国务院及外、财、农商三部文》,稿件发出的第二天,北京的《晨报》便全文转载。
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邓中夏等进步青年在陶然亭聚会,并在慈悲庵前的大槐树下合影留念。同月,毛泽东经李大钊、王光祈介绍,参加少年中国学会(该学会1919年7月1日正式成立)。
1919年反帝反封的伟大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杨开慧积极投身“五四”运动的洪流。她剪着一头短发,显得更加英姿飒爽。在运动中,她钻研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阅读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步读物,初步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这时她已不再满足于在家跟着父亲学习国文和英文,而是积极去北大旁听。她认真地阅读着《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新俄罗斯研究》和父亲订阅的英文版《布尔什维克》、《奥德维克》等传播马列主义的进步书刊。她深深地被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所鼓舞,被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运动所激励。人们称赞她:开慧志向远大,举止温婉,英文亦好,殊属难得。这年7月,杨开慧接连读到毛泽东主办的《湘江评论》,她深深地为毛泽东的气质和精神而振奋。她反复吟读着:世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一天,杨老夫人接到一封乡下亲戚的来信,不禁感叹地说:“一些亲戚的家境不如过去了,穷了。”正在看书的杨开慧答到:“穷了就好,要是成了无产者,更能坚决的参加革命。”“潮流总是要随时势而变换的,共产主义来了,门板也挡不住”。正在病中的杨昌济也禁不住接过话头。杨开慧望着父亲,阐述着自己的见解:今天的世界,有两个对立的阶级,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为自己准备了掘墓人;在俄国,列宁领导的俄国无产者,打倒了资产阶级,建立了劳农专政的苏维埃国家,过去作奴隶的工农掌了权,作了主人;我们中国也要走俄国革命道路,这就是我们苦难中国的光辉灿烂的前程。杨开慧用初学的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的一席话,父亲听了频频点头,母亲也高兴地笑了。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