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习仲勋同志下乡记 |
来源: 《人民日报》 (2002年06月25日第十一版) |
作者:万绍芬 |
浏览次数: |
|
|
|
|
们来到了兴国县城。我向习仲勋同志介绍说,当年作为苏区中心的兴国县,23万人口当中,有8万人参军参战,23000多人英勇牺牲,相当于长征路上每一里路就洒下一名烈士的鲜血。这里出了50多名将军。这些年,兴国县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虽然有了提高,粮食基本能够自给了,但是还没有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从1981年到1983年3年的调查统计,每年人均纯收入在120元以下。这里水土流失特别严重,《人民日报》曾报道说,兴国已经出现了黄土高原现象,如不抓紧治理,兴国就要“亡国”,它的邻县宁都就要“迁都”。这些年,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治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难度很大。
习仲勋说:“你们如实汇报情况,很好。在出发前,我已经讲过,这次下来,希望能够真实地了解老区的现状,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回避矛盾,不掩盖矛盾,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只有这样,才能弄清老区贫困落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情况明,决心大,办法也就多,步子才会快。”
一天,我们一行来到一户村民家里。户主是村里的兼职会计,是个党员,听说党中央领导同志来了,十分兴奋,把砖瓦屋的厅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并按当地接待贵客的习俗,在堂屋桌子上放了4个碟子,装着土产:一碟薯片,一碟腌生姜,一碟金桔,一碟花生。
仲勋同志一看这景象,便转身走了出来。
我和其他陪同的同志都感到奇怪:在别的农户家里,习仲勋态度亲切,问长问短,问寒问暖,有时掀开锅盖看看,摸摸被褥厚薄,和老百姓亲切交谈,只是到这一户人家,怎么转身就走了呢?
“这一家我就不看了。”他边走边对我们说,“我看这户早有准备,就不必看了。我早说过,你们事先安排好了让我看的,我不看!”
事后我了解到,这位会计一家,在村里确实情况比较好,当地干部也确实事先给他打了招呼,所以出现了上述的情景。幸好,这样的事后来再也没有出现。
讲实话,办实事,为民造福
瑞金,当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素有“南京北京,不如瑞金”之说。
在丽日蓝天、白云绿树的掩映之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简朴的大门,显得异常庄严肃穆。
仲勋同志一来到瑞金,便到这里。他望着大门顶上的大红五角星,以及两侧那斧头镰刀,久久肃立。接着,走进代表大会会址,参观了当年中央各部每部一间的简陋办公室。
随后,他来到沙坪坝。
沙坪坝有一口很闻名的红井。当年,毛主席在沙坪坝领导革命工作,发现这里的老百姓饮水十分困难,常常到许多里以外去挑。他便和当地群众一道,打了一口井,使乡亲们喝上清澄的甜水。解放后,沙坪坝人民在井边立了一块石碑,碑上刻着:“饮水不忘掘井人”,表达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感激之情。
习仲勋同志来到井边,先认真看了石碑上的文字,然后仔细看了水井。他感慨地对周围的同志说:“老区人民对我们党为老百姓做的每一件好事都铭记不忘。这说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体现在一件件大大小小的事情上。毛主席早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为老区人民服务,就是要讲实话,办实事,为民造福。”
来到叶坪乡,他向站在他身边的叶坪乡党委书记问道:“你们为叶坪的老百姓办了几件实事呀?”
“我们已经办了四件。”年轻的书记回答说。
“哪四件?”
“第一件,带领群众打了18口水井,全乡百姓都喝上了干净的井水;第二件,领着乡亲们修路,现在村村通了路;第三件,修建了一个集贸市场,现在交易活跃;第四件,利用这里盛产的黄豆、山药和广西有关单位的技术设备,联办了一个儿童食品加工厂,产品畅销各地。”
这位办实事的乡党委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