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习仲勋同志下乡记 |
来源: 《人民日报》 (2002年06月25日第十一版) |
作者:万绍芬 |
浏览次数: |
|
|
|
|
5月24日清晨,我们尊敬的习仲勋同志与世长辞了。我以无比悲伤的心情,泣不成声地连连向他深深鞠躬,送他远行。走出医院大门,一股清新的晨风扑面吹来,我想起了许多,我觉得习老没有离去,他是累了,睡了,他活在人民的心中。
1985年11月中旬,我当时任江西省委书记,有幸陪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在江西老区井冈山、宁冈、遂川、赣州、兴国、瑞金等地视察了9天,耳闻目睹了仲勋同志对老区人民的热爱之情,切身感受到他为加快老区建设、改善老区人民生活那种求真务实的作风和爽朗真诚的性格。
11月14日,习仲勋同志到达南昌,顾不上消除旅途的劳顿,看望了杨尚奎、白栋材等老省委书记,然后仔细听取了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汇报,对不久前召开的全省老区工作会议情况,以及会议前我去兴国、瑞金、石城、广昌等地调查研究的报告,很感兴趣,不时提出一些问题。他那神情,似乎已经置身在老区了。
果然,一听完汇报,他便急迫地说:“走,明天一早就出发!”
任何时候不能忘记老区人民
11月15日早上8时,我们乘车前往井冈山。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长期战斗在陕北老革命根据地的习仲勋同志,此刻置身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冈山,显得特别兴奋。和在南昌一样,他不顾旅途的辛劳,第二天一早便开始瞻仰革命遗址,召开座谈会调查研究。在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红军烈士墓、黄洋界哨口、茅坪八角楼、砻市朱毛会师地、三湾改编旧址,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那天,我们陪同他瞻仰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在旧居后面的两棵树下,他久久伫立,不愿离去。
那两棵树,一棵是海罗杉,一棵是柞树。当年,毛泽东和朱德经常在树下,观看红军官兵操练。1929年1月底,两棵树和毛泽东同志旧居一起被敌人烧毁。可是,红军打回来以后不久,经过几场春雨,这两棵树奇迹般地萌芽复活了,而且长得枝繁叶茂,四季常青。因此,井冈山上的老百姓称它们为“常青树”。
“井冈山上的群众,对这两棵树有着特别的感情。‘文革’中,这两棵树再次被毁,可是‘文革’后又复活了。”我说。
“中国革命能够胜利,靠的就是群众。”习仲勋同志说,“是我们和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浇灌了革命的常青树。”
在井冈山上,习仲勋同志这种对革命先烈和革命群众的强烈感情,一直感染着我。
一天,他会见了王佐和袁文才烈士的后代。“绍芬同志,我们一定要常常把烈士家属的疾苦放在心上。”他嘱咐我说,“把老红军、老赤卫队员和烈士家属的生活安排好,让人民放心,让党中央放心,让烈士在天之灵得到安慰。”
沉默了一会儿,他又说:“王佐和袁文才两位同志,虽然不是牺牲在国民党的枪口之下,但他们对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有很大功劳的。对待他们的亲属,也要像对待所有的革命烈士亲属一样!”
在走访井冈山老赤卫队队员的时候,我向仲勋同志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吉安地委领导人到井冈山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来到一位老赤卫队员的家门前,却见房门紧锁。有人告诉他们,老人听说上边领导要来,一早就躲出去了。因为老人家里很穷,怕上边领导看了心里难过,老人觉得还没有靠自己双手摆脱贫困,对不起领导。“听了这件事,我心里真是难以平静。”我对仲勋同志说,“解放30多年来,井冈山上有些老百姓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哪里是他们对不起领导,是我们对不起他们呀!后来,我在许多场合都说,不能忘记他们呀,忘记他们就是失职!”
仲勋同志听了说:“对,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他们。多好的老区人民啊!”
“你们事先安排好的,我不看”
从井冈山上下来,在通往兴国县的路上,小车沿着曲折的山道,从一个个小村庄旁边驶过。
车行几个小时,我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