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渭南师范学院以习仲勋同志“天天奋斗,天天快乐”话语为大学精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引导激励青年大学生树立崇高信仰,磨砺坚强意志,树立务实求真、甘于奉献的乐观奋斗精神——共产党人伟大而科学的精神,从实际出发,善于学习,勇于创造,切实实践,快乐奋斗。我们理解的“天天奋斗”,就是要在坚持不懈地服务百姓与社会中切实科学地实现自我价值;我们理解的“天天快乐”,就是要自始至终地以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实在而突出的贡献为乐。“奋斗”是“快乐”的前提和源泉,“快乐”是“奋斗”的动力和显现,“奋斗”与“快乐”同生共兴。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强调并坚持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立足社会现实需要,用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学生,使学生在知识与实际结合中培养科学精神,注意让大学生理解学业与做接班人、建设者的关系,激发学生培养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革命前辈乐观主义精神、甘于奉献精神融于自己的品质修养。
渭南师范学院校歌《向创幸福的方向前进》力求比较全面、精要、明晰表达“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的学校精神,指引与鼓舞师生情怀。“大家向创幸福的方向前进!渭水华岳的师生们,创业的步伐加快了,创新的脚步强劲了!治学为学生的成长路,勤学为家国的发展梦;践行经世致用,和而不同;科学为指引,天天奋斗,天天快乐。努力,努力,大家向创幸福的方向前进!努力,努力,大家向创幸福的方向前进!前进!”我校今天和未来的一批批、一代代大学生,将以从家乡走出去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为楷模,传承中国思想文化,弘扬渭华照金精神,天天奋斗、天天快乐,为百姓和国家的幸福而坚持努力!
[1] 刘志丹,又名刘景桂,1903年生于陕西省保安(今志丹)县,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参加了北伐战争。组织领导渭华起义,历任西北反帝同盟军副总指挥、中共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兼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前敌总指挥、红二十八军军长,1936年4月在指挥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2] 谢子长,又名谢德元,号浩如,1897年生于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领导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历任西北反帝同盟军总指挥、中共中央驻西北军事特派员、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治委员等职。1934年8月在清涧县河口镇战斗中负重伤,于次年2月21日因伤势恶化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3] 王尚德(1891—1946),又名璋峰,化名王琴声,渭南县(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程家乡姚李堡村人。他是陕西地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也是党、团组织和农民协会的创始人,参与组织发动了“渭华起义”。1946年6月,国民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时,被国民党特务暗杀。[4] 《孟子·告子下》原文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参见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298页。[5] 原文将渭华照金精神概括为“忠党爱民、教育引领、务实求真、快乐奋斗”,笔者认为“忠党爱民”表述为“爱国为民”更为贴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