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此次回韶山,是极其保密的,与1959年那次形成鲜明对照。但保密工作还是出现了一点意外。平时,从韶山冲到滴水洞很少有车经过,1966年6月17日蓦然出现一支由3辆骄车、1辆客车组成的车队,这引起了一个在山脚下打柴的小女孩的注意。她好奇地朝行驶在中间的轿车瞥了一眼,恰巧毛泽东正拉开窗帘向外张望,小姑娘兴奋得差点喊出声来。她一溜烟跑回家,对父母说:“我看见毛主席了!毛主席住进滴水洞了。”消息传开,淳朴的乡亲像过节一样高兴,等待着毛泽东再次来到他们中间。但是,很快就有公安人员找到了小女孩,郑重地告诉她:“你看错人了,车里坐的不是毛主席,再不准你乱讲了。”山村又恢复了平静。为了毛泽东在滴水洞期间的绝对安全和保密,有关部门还对工作人员规定了十不准:不准主动接近主席,以免影响主席的休息与工作;不准主动和主席握手;不准主动和主席交谈;不准直接向主席提出问题;不准向外打电话与通信;不准违反安全规定到自己工作以外的地方去;不准随意出走,外出要经过批准等等。另外,还把湖南省、地、县部分负责干部会议安排在韶山招待所举行,以分散人们对滴水洞的注意力。
在一号楼毛泽东办公室的书桌上,摆放着菊花石砚台,瓷制笔筒内插了几支特制的毛笔和铅笔,还有专用的竖式公函纸和保密信封。卧室的木板床上堆放着毛泽东从北京带来的书籍和文件。床上的竹席、枕头等东西也是自带的。毛泽东深居简出,聚精会神地读书、批阅文件和思考问题。由于毛泽东患有便秘,工作人员便在卫生间的坐式马桶旁放了一个茶几,供他看书、批文使用。每天一趟北京的专机往长沙送文件,长沙的专车及时往返于机场和滴水洞之间。便捷的通讯条件确保了毛泽东身处僻壤仍能总揽全局。夏天滴水洞的气温虽比长沙低两三度,但仍显闷热。在没有冷气设备的情况下,工作人员便在毛泽东的办公室和卧室各放一个木桶,每个桶里放两大块冰(每块约100公斤),在桶的旁边还用台风扇不停地吹,以降低气温。
毛泽东有通宵达旦工作的习惯。在滴水洞,他一般凌晨四五点钟睡觉,上午9点钟左右起床,一天仅休息4个多小时。他一天吃两顿饭,第一餐在下午一两点,第二餐在晚上11时左右。每餐不超过四菜一汤。韶山滴水洞的冬笋、香椿、蕨苗、地菜、马齿苋这类最具乡土味的菜,毛泽东更喜欢。一次,工作人员采到一点马齿苋,在韶河里捉到几条小鲫鱼,又在塘里捞了些小虾,毛泽东吃了很高兴。还有一次,厨师石荫祥特地为毛泽东做了一盘青椒炒鲜菌,端上桌后才发现菌子里藏有白蛆似的小虫,他想马上端走倒掉。不料毛泽东已走进餐厅,一切都来不及了。石荫祥歉意地说:“主席,这个换掉吧!”毛泽东却一边夹菜,一边说:“为什么,不是蛮香的吗?”情急之下,石师傅只好以实相告:“真对不起您,菌子没洗干净,有小虫子。”毛泽东笑了笑:“没有关系,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再说,菌子中有小虫子,说明这菌子没有毒,吃了不会死人,不要换。”石师傅这才松了一口气。
毛泽东偶尔也出来散步,但走得不远,都是从一号楼走到三号楼,然后折返。有次他想上龙头山看看,走到山边,一条小路又陡又窄,长了许多荆棘。工作人员怕他摔倒,连忙阻止。毛泽东有些不耐烦地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嘛!”毛泽东惟一的一次“外出”是在19日,从住处一直走到韶山水库的大坝上,沿途保健医生多次劝阻:“主席,别往前走了”,“主席,这里风大,您会着凉的。”在水库坝基上心事重重的毛泽东站了一会儿,见群山依旧,溪水如常,便说:“哎,我们还是回去吧!”
住在滴水洞的毛泽东寡言少语,不经常与工作人员交谈。工作人员也生怕打扰他的思绪,连运送东西都尽量绕道走。不过有时毛泽东兴致来了也与工作人员打一打乒乓球。一号楼外有一水池,池中养了许多小金鱼,毛泽东见了很有趣,他向服务员说:“捞一个上来看看,看谁捞得到?”一个服务员俯身用手去捞,怎么也捞不到。有个服务员机灵,拿来一个“捞子”一下子就把一条金鱼捞上来了。毛泽东笑着说:“捞上来了,不自由了,把它养在盆子里,供大家观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