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一位白发苍苍的红军烈士后人说,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追寻。幸存下来的红34师干部韩伟是湖北人。1992年,他在北京弥留之际留下遗愿,将他的骨灰送到闽西。他曾说:“我把他们带出来,却没能把他们带回去,就把我的骨灰送回闽西,告慰烈士家乡的父老乡亲。”父亲魂归闽西,韩伟的儿子韩京京也牵挂着出生于这片热土的红军英烈。他和很多红军后人沿着红军的战斗路线,探寻红军足迹。在广西桂林灌阳县烈士陵园,矗立着一块没有名字的墓碑。因种种原因,很多烈士的姓名无法考证,韩京京等红军后人就在墓碑的基座上刻下这样一句话:“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酒海井、甑子岩、耳目洞、水流坪,这一个个曾鲜为人知的地方,伴随红军烈士遗骸被挖掘打捞,而牵动国人的心。酒海井位于灌阳县,湘江战役时,上百位红军重伤员被敌人投入井中,壮烈牺牲。2017年,灌阳县启动酒海井红军烈士遗骸打捞工作,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鉴定。从事近20年遗骸研究工作的李法军被深深震撼。他说,这些红军战士平均年龄不足20岁,崇高的信念让他们在面对严酷的斗争形势时,坚持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再次对一些村庄进行遗骸挖掘,曾被敌人扔弃在甑子岩洞中的烈士遗骸重见天日,诉说着“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的壮烈。追寻英雄足迹,传承英雄情怀,该片将故事与情感巧妙融合,触动人心。
红军渡过湘江后,人数锐减。在《生死抢渡》中,敌机不断轰炸、扫射,红军官兵在渡江过程中牺牲巨大。此后,湘江沿岸有了这样的民谣:“英雄血染湘江渡……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