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史海秘闻>>正文
罗布泊壮歌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徐鲁
浏览次数:
2024-12-19 13:44:51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罗布泊是荒芜的,又是富饶的。

    这里原本荒无人烟,只有大漠雄风经年累月呼啸。老一代创业者们,在楼兰古国的废墟旁,建起核试验基地,自力更生铸造出挺起民族脊梁的“争气弹”。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呕心沥血、为国铸盾,孕育、传承、发扬着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

    罗布泊,凝聚着独立自主的民族之魂,见证着奋斗者理想信仰的纯粹和爱国情怀的赤诚,是共和国核事业史上的重要地标。

    时逢中国首枚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让我们再次吟诵张爱萍将军的那首《清平乐》,感受奋斗的幸福与激动,也感悟“东方巨响”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东风起舞,壮志千军鼓。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霞光喷射云空,腾起万丈长龙。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

    ——编 者

    一

    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淖尔”,意为“众水汇入之湖”,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古时候这里又被称为蒲昌海、盐泽,曾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正如其名,当年,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都曾汇集于此。

    著名的楼兰古国,就坐落在其西北侧。“楼兰,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在向汉武帝的上书中这样写道。楼兰仅繁盛一时,公元4世纪时日渐衰落,直至销声匿迹。

    在楼兰古国消失1000余年后,公元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领一支探险队,艰难抵达罗布泊。这位探险家在《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一书中写道:“水面像镜子一样,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上玩耍,鱼鸥及其他水鸟警觉地叫着……”

    孔雀河是注入罗布泊的一条重要河流。相传东汉时,西域都护班超曾率军在此饮过战马,所以孔雀河古称“饮马河”。斯文·赫定离开让他感到“如临仙境”的湖泊,沿孔雀河继续前行一段后,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望无际、荒无人烟的沙漠与戈壁。他在书中详细记录了探险经过,其中提到他和他的考察队差点葬身沙海……

    随着时光推移,20世纪中叶后的罗布泊渐渐干涸。人们口中的“罗布泊”,更多指向了那片荒寂的戈壁大漠。

    就是在这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戈壁大漠上,发出了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

    上世纪50年代末,刚从抗美援朝前线回国不久,就被任命为原子武器试验靶场主任的张蕴钰,率领一支小分队,冒着大风沙,深入罗布泊沙漠腹地。

    他们要为核试验场选址。最终,这处地址被选在罗布泊西北地区——那里方圆数百公里都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满足核试验要求,且对环境的影响能降到最小,也便于保密。这为我国核试验基地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良好基础。

    试验区选好了,还要找生活区。1959年春,张蕴钰一行人来到孔雀河畔一处地方。那里北靠天山,南临博斯腾湖,一簇簇马兰花正在盛开,正是生活区的理想之地。

    但这片地方,叫什么名字?

    大家开动脑筋,有的说叫原子城,有的说叫科学城。张蕴钰指着荒野上的马兰花说:“你们看,马兰花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还长得这么好,我看此地就叫马兰吧。”

    一张宏伟蓝图在此展开。

    张蕴钰率领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开进了罗布泊。官兵在地处天山南麓、东连罗布泊沙漠、西接塔里木盆地的马兰,扎下“营盘”,开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里便是中国核试验基地,张蕴钰任基地首任司令员。初到马兰的数万名从硝烟战火中走来的军人,加上数以千计的科学家、技术人员,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大漠上,悄悄拉开了铸造共和国“核盾”的大幕。

    英雄儿女们的到来,让“死亡之海”苏醒沸腾。今天的人们尽可以发挥想象,去“复原”那一幕幕铁马冰河、楼船夜雪般的场景:远古的风沙吹过万里边关,一弯冷月照着广袤大漠和茫茫雪山;天狼星下,电闪雷鸣,大地仿佛在颤动,远方回响着隆隆回声;一支支身上还披着战争硝烟的队伍,星夜驰驱,西出阳关,如不可阻挡的滚滚铁流,向着戈壁大漠进发,千军万马的脚步声,踏破了沉睡中古老荒原的寂静……

    二

    雪山、峡谷、沙漠、戈壁和一年四季的飞沙走石,哪怕再加上芨芨草、骆驼刺、红柳、胡杨、沙枣这些戈壁植物,也构不成罗布泊的完整图景——

    还必须加上一支像铁流一般勇往直前、坚不可摧的大军,加上隐姓埋名、远离家乡亲人,悄悄进入这片大漠的英雄儿女,还有他们留下的奋斗足迹和创下的惊天动地事业,才能构成那个年代的罗布泊完整、雄壮的图景。

    当时,整个核试验基地分为生活区和离生活区300公里以外的核试验场。

    官兵当年初到马兰时,出现在眼前的,是遮天蔽日的风沙,是无边无际的荒凉。一些红柳丛、骆驼刺几乎被掩埋在黄沙中,露在外面的枝条在大风中顽强地摇晃着,向人们诉说着生存环境的恶劣与残酷。

    没有营房,先期到达的官兵只能睡帐篷,或是挖出“地窝子”,铺上一点干草,睡在里面。有时早晨醒来,他们全身都会覆盖着厚厚一层沙土。工兵团披星戴月,抢时间给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建起了“干打垒”的住房。官兵拉着石磙子压路面,推着装满砖坯的独轮车飞奔,光着膀子奋力夯打地基……后来的人们在影视剧里看到,乐观的工兵团官兵一边打夯,还一边随着夯的起落,唱着用抗战时期《生产大合唱》曲子填改的劳动号子。这是当时真实情景的再现。

    大漠里最缺的是淡水。部队用汽车从远方的博斯腾湖拉回来的淡水,被大家视为“甜水”,先保障科学家、技术人员饮用。有时,好不容易拉回来的整车淡水,还要用来搅拌建设基地重要设施的建筑石料和沙土,以保证基地工程的质量,官兵便只能靠苦涩难咽的孔雀河水解渴……

    在那段岁月里,大家心底都燃烧着炽热的火焰,好像有着使不完的力气。从试验场收工回到营房和生活区后,有的人会对着漫天彩霞吹起口琴,有的人会专注欣赏大漠夕阳的景色。晴朗的夜晚,荒原之上星河灿烂。有科学家曾回忆那段时光:望着星空下的靶场设施、简易建筑和一堆堆闪亮的篝火……感觉顿增必胜信心与力量,再苦再累的日子也能踩在脚下。

    有一天傍晚,首次核试验总指挥张爱萍等几位领导开完会后,来到女兵们的帐篷区前。5顶帐篷,组成了一个小四合院的形状,里面传出朗朗的说笑声。帐篷里空间不大,但收拾得整洁、清爽——极其简易的行军床,脸盆都摆在地上,木头箱子支成小桌子,上面放着罐头瓶,瓶子里插着一小束鲜艳的马兰花……

    张爱萍对女兵们说:“实事求是地说,没有电灯,没有电扇,白天里面像蒸笼一样,又没有水洗澡,怎么能不苦呢?我们喝的水就很苦嘛,比我们在抗美援朝战场坑道里喝的水还要苦!”

    女兵们齐声回答说:“请首长放心,我们能克服!”

    张爱萍又说:“古时候有花木兰替父从军,报效国家,建立功勋;如今你们走出校园和实验室,西出阳关,为新中国的核事业奋战在戈壁荒原上。依我看啊,你们这块‘地盘’,干脆就叫‘木兰村’如何?”

    那天,走出“木兰村”后,张爱萍问试验部部长张震寰:“你觉得这些年轻的女兵能坚持下来吗?”

    张部长说:“我看不成问题。你看到她们那木箱子上放着什么了吗?”

    “看到了,罐头瓶里插着马兰花!”张爱萍若有所思地说:“是呀,在这么艰苦和简陋的生活条件下,还这样热爱美、热爱生活。我们应该坚信,我们的官兵一定有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一定能坚持下来!”

    三

    罗布泊腹地有一处狭长而开阔的山谷,就像大自然特意留出的一块“世外桃源”,千百年来一直隐藏在天山深处的皱褶里。随着核试验事业的步步推进,从1966年开始,中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陆续告别了帐篷和地窝子,搬进了这片山谷中。这里便是红山营房区。每天,曙光照耀在营房的一座座屋顶上,嘹亮的军号声在山谷间回响,唤醒了宁静的山谷和朝霞满天的黎明。

    离红山营房区不远处,有条榆树沟,是进出营房和去往核试验场的必经之路。沟里有一棵粗壮的老榆树,被人们称作“夫妻树”。

    电视系列片《祖国不会忘记》中,讲述了“夫妻树”名字的来历——

    当时,一对年轻夫妻接到上级命令“出差”,却遵守保密纪律互不告知去哪里、去干什么,互相隐瞒着,悄悄出发。没想到,在通往罗布泊途中的一棵大树下等车时,夫妻俩偶遇了。两人这才发现,他们是为了同一个任务而来,又要向共同的目的地跋涉,都要去从事那伟大而又神秘的事业。

    后来,负责领导和指挥核试验工作的张爱萍将军,听说这个故事后,特意来看了看这棵大榆树。他说:“这不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革命浪漫主义’吗?我们就把这棵树叫作‘夫妻树’吧。”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这是当时所有参与核试验的人们,严格遵守的保密纪律。多年后,当我们翻阅他们的回忆录或采访文章,会发现这种遵守,是自觉自愿的,甚至成为他们刻入骨子里的行为准则。

    奋战在核试验基地的英雄儿女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样的操守和信念——“甘做隐姓埋名人,誓干惊天动地事”,在伟大的事业面前,我将无我。“夫妻树”的故事,正是他们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

    “同根相连最懂彼此的话,并肩而生一朵坚韧的花;一样的依恋,一样的年华,一样的忠诚撑起一个家……”后来的人们,以此为题材,创作了男女对唱的歌曲《夫妻树》。在那动听的歌声中,我们仿佛看到更多的身影——当年,一对对夫妻,一个个年轻人,就是这样怀着理想,带着追求,走向戈壁荒漠,去寻觅、建设他们的家。

    四

    黄昏时分的罗布泊上空异常安静,只有呼呼的风吹着铁塔的声音。凝聚着所有人心血的“邱小姐”(当时的密码对照表上规定,正式爆炸的原子弹密语为“邱小姐”),经过基地司令部领导和科学专家们一道道签字后,从装配间里缓缓吊出,慢慢吊上塔顶。

    高高的铁塔,就像一把倚天长剑,直指云霄。周围每隔数米,就有一位手持钢枪、背对铁塔的哨兵,为“梳妆”前夜的“邱小姐”站岗。根据北京指示,起爆时间确定为1964年10月16日15时。

    这不仅是罗布泊大漠值得铭记的日子,更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庄严和难忘的时刻——

    10月16日这天,罗布泊严阵以待。马蹄表的指针,在一秒钟、一秒钟地跳动着。临近15时,主控室里的空气似乎要凝固了。

    离“零时”时间越来越近了。每个人的心好像都提到了嗓子眼。在主控室里,“哒哒哒……”一排排指示灯依次迅速闪烁着。一个年轻的科技工作者,目光随着红色指示灯移动:“……5、4、3、2、1,起爆!”

    罗布泊深处,先是倏地出现一道强烈闪光。闪光过后,隆隆的雷声滚过人们的头顶,震撼寰宇。冲击波挟着雷声,横扫着无边无际的戈壁。巨大的火球翻滚着升上高空,不断向外膨胀,渐渐形成拔地而起的巨大蘑菇云。巨大的蘑菇云,在高远的苍穹里旋转,升腾,再旋转,再升腾……

    忽然,人群里迸发出第一声欢呼!紧接着,就像海浪决堤一般,欢呼声呼啸而起。人们激动地甩掉了帽子,挥动着外套,跳跃着,奔跑着,呐喊着。将军、战士、科学家、技术人员,大家紧紧拥抱在一起,泪水流淌在每个人的脸颊上……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彻底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对新中国的“核讹诈”。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爆炸成功。

    大漠铸盾,功在千秋。对于那横空出世的“东方巨响”,毛泽东同志曾说“这是决定命运的”。邓小平同志这样评价:“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1996年7月29日,罗布泊荒原和远处茫茫群山,又一次像发生了剧烈地震一样,地表微微颤抖起来……这是中国核禁试前的最后一次核试验。同一天,我国政府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

    也是在那一年,年近80岁的首任“核司令”张蕴钰回忆说,亲眼看到我国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的蘑菇云,让他感觉到“欢欣”“幸福”;同时他又讲,自己和蘑菇云打了半辈子交道,却并不喜欢蘑菇云,他相信所有的中国人都不会喜欢蘑菇云,没有谁会喜欢这东西……

    是的,正因为不喜欢蘑菇云,曾经生活在蘑菇云阴影下的中华儿女,才不得不走向戈壁大漠,选择了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开始新中国“核盾”的铸造事业。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王文彬:从《大公报》到《重庆日报》
·下一篇:无
·共产党员雷殿生十年徒步中国31天穿越罗布泊(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罗布泊壮歌
王文彬:从《大公报》到《重庆日报》
浙江省党史和文献部门干部培训班在台州举办
毛主席亲自指挥的解放战争战略大转折
纪念安源党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江西萍
闫庆华代父写:一百一(组图)
特稿:一百一(组图)
为什么毛主席能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最伟大的
福建省漳平市芦芝镇龙均爵烈士(侗族,雷锋
高明粤中纵队纪念馆、蛇塘指挥部、合水革命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