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姚子青带领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九十八师二九二旅五八三团第三营于宝山城垣处血战不休、与城偕亡。与此同时,上海境内百万军民共卫申城的日夜鏖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企图,凝聚了全国民众抵御外侮的决心。
如今,旧日战墟之上已建成纪念上海抗战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30余年中,上海民革持续为推动淞沪抗战纪念阵地的不断完善而努力奔走。
馆基始成
“宝山是两次淞沪抗战的主战场,我们要再现淞沪抗战的光辉业绩,让后人永远记住这段历史!”作为抗日战争的亲历者和战斗者,民革党员、宝山区政协委员彭望禔在20世纪90年代深情呼吁淞沪抗战纪念馆的建设。
全面抗战爆发之时,彭望禔尚在武汉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彼时聆听周恩来在珞珈山下的一次演讲,改变了彭望禔的一生。他从此弃笔从戎,成为黄埔军校十四期生。黄埔毕业后,彭望禔赴沪参加地下斗争,与无数抗日英雄并肩作战。抗日战场,尤其是淞沪抗战中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使他刻骨铭心。在和平年代,抗日将士们身死不屈的爱国精神始终回荡在他的心中。
1993年,彭望禔向上海市宝山区政协三届一次会议递交提案,呼吁修建纪念淞沪抗战重大历史纪念物,并于同年12月16日参加上海市政协有关建立淞沪抗战纪念馆的会议。他还先后以个人或联合提案方式提出修建英雄墓、烈士像、纪念碑等建议,引起了市、区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期,时任民革宝山区委会主委的朱权也提出《淞沪抗战纪念馆应由政府负责筹建》等详细建议。
1994年6月,中共宝山区委召开淞沪抗战纪念馆筹建工作会议,成立筹建办公室,并于次年选址宝山友谊公园奠基。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工程长期处于筹备状态,并未得到进一步推进。为使纪念馆尽早面世,1996年至1998年期间,民革宝山区委会、宝山民革党员龚德明、朱权等先后提出重视纪念馆建设、理顺筹建体制等建议,并于1999年迎来了纪念馆的正式动工。
2000年1月28日,纪念馆竣工落成。其主体是一座高53米的塔式建筑,塔馆合一,共11层,建筑面积3490平方米,全方位展现了淞沪抗战中国军民抵御侵略的英姿。
建成开放后,淞沪抗战纪念馆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参观瞻仰,在弘扬抗战精神和爱国传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于2003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更新充实
“从无到有”已经完成,此时亟待解决“从有到优”的问题。
上海民革各级组织及党员的目光始终关注着淞沪抗战纪念馆的成长。2012年起,民革上海市委会持续向市政协递交提案,建议补充淞沪抗战纪念馆展示内容,以求全面客观真实,同时以宝山淞沪抗战纪念馆为基础,建设国家级纪念场馆和主题公园。
2013年,委员们向上海市十二届政协一次会议提交的《关于改扩建淞沪抗战纪念馆 建立国家级抗战文化主题纪念馆的若干建议》指出,纪念馆软硬件条件有限,不能全面地反映两次淞沪抗战的历史全貌。馆外周边水系围绕,环境局促,难以举办大型纪念活动。
2014年上海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民革上海市委会作《强化城市记忆提升历史正能量》的大会发言,以深入调研为基础,对上海淞沪抗战遗址、纪念馆保护提出了8条建议,也收获了众多与会委员的共鸣和认同,推动市级层面的进一步关注。
淞沪抗战纪念馆属地的民革宝山区委会更是不遗余力,围绕打造“抗战文化”品牌,提升淞沪抗战纪念馆建设水平,向区政协、民革市委会递交了关于改造、建设抗战文化主题纪念馆、纪念公园等多份建言、提案。基于多年来对上海抗战遗址遗迹现状的专题调研,宝山民革党员陆军、宋田斌和马鄂云于2012年召开《做好抗战遗址保护及场馆建设,保护和传承城市文脉的建议》课题成果发布会,深入对接馆方负责人。而后,该课题转化为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028号提案,得到市、区政府的采纳。
在民革人调研提案的持续推动下,淞沪抗战纪念馆的改建被列入宝山区“十二五”规划,改扩建工作于2014年11月启动。临江公园更改为淞沪抗战遗址主题公园,园内多处改造,维修警世钟,拆建淞沪军民抵抗日军大型雕塑,新建纪念广场。对纪念馆内外进行整修,扩大室内展厅面积至1500平方米,室外近8000平方米。
2018年,又在老馆东侧新建了一个约5000平方米的新馆。展览内容在改扩建中得到重新规划,新增了许多珍贵文物和室内艺术品。仅一期改扩建期间,纪念馆便新征集文物千余件。新设“八一三”主题常展——“血沃淞沪”,展出文物194套(件),其中新增文物162套(件),部分文物系首次公开亮相。
民革上海市委会提出的重新规划、充实展览内容,增加海军、空军作战展示等建议,也在此次更新中得到采用并得以实现,纪念馆由此更加全面地展示了上海14年抗战的历史过程。
再赋新意
上海民革与淞沪抗战纪念馆的深厚宿缘,不止于对纪念馆建设的建言与推动。近年来,民革组织与馆方通过纪念活动、特别展览等交流合作,深化联系。
“八一三”淞沪抗战75周年时,民革上海市委会携手上海广播电视台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开展了淞沪抗战珍贵影像巡回展暨“同心教育”活动,联合发布历史文献片《历史亲历者:淞沪抗战》(共五集)。文献片中首次公开的拍摄于“八一三”抗战时期的最早的上海彩色影像、冒着生命危险为四行仓库守军送国旗的女学生杨惠敏留存于世的唯一影像、以及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追悼大会等珍贵影像,均是制作组面向海内外搜集征选而得,丰富了淞沪抗战的史料积累。同年12月,为进一步激励民革党员传承先辈遗志,继承高尚品格,民革上海市委会第28期中青年骨干培训班与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志愿者服务基地签约,党员们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搜集积累淞沪抗战历史素材,积极对外宣传推广淞沪抗战纪念馆,拓展了上海民革同淞沪抗战纪念馆的合作模式。
文创产品也是承载上海民革与淞沪抗战纪念馆合作的重要形式。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民革上海市委会联合民革宝山区委会、民革景德镇市委会,以淞沪抗战纪念馆馆藏的1945年抗战胜利后景德镇出品的一只特型纪念瓷壶为原型,共同限量复制了70把彩绘版“抗战胜利壶”,寓意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民革上海市委会将编号为“No.1·28”“No.813”的两把特制壶捐赠给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作为馆藏,其余一部分赠予台湾有关部门收藏,另一部分向社会公开拍卖,并将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抗战老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