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摄于1949年1月23日
1948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调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与华北野战军及地方武装共100万人,发起平津战役,准备将傅作义集团50万人歼灭于华北地区。
在平津战役刚开始的时候,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就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辽沈战役凯歌高奏,淮海战役胜负已决。在这种局势下,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共中央华北局对北平城的解放,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
11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致电杨得志、罗瑞卿、耿飚等,提出抑留傅作义部在平、津、张、保地区,“以待我东北主力入关,协同华北力量,彻底歼灭该敌”。12月1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并发出《军委关于平津战役作战方针给林彪等的指示》,要求两个星期内对张家口、新保安“围而不打”,对北平、天津“隔而不围”。12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中共北平市委,彭真为书记,叶剑英为副书记、市军管会主任兼市长;任命聂荣臻为平津区卫戍司令员,薄一波为政委。同日,华北、东北野战军在北平城郊会师,人民解放军完成对北平城的包围。
12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就同傅作义谈判问题给平津前线司令部发出四点指示,指出:“对傅作义谈判的内容,要以争取敌人放下武器为原则。”12月中旬,傅作义派《平明日报》社社长崔载之为代表,由该报采访部主任、中共地下党员李炳泉陪同,出城与解放军谈判。19日,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与崔载之代表双方交换了各自意见。谈判无结果而散。
1949年1月中旬,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邓宝珊作为傅作义的全权代表,同周北峰到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谈判。双方以傅部接受和平改编为基本条件达成了初步协议。19日拟出《关于北平和平解放问题的协议书》,双方代表正式签字。1月22日,傅作义在《北平和平解放问题的协议书》上签字并发表广播讲话。
从这一天开始,北平城的防务交接即行开始。在许多出版物上,大都这样写道:“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接管防务。”事实上,防务的交接,从1月22日就已开始,这一史实,有图为证。高帆在《第一次拍摄天安门》一文中写道:
在我珍藏的照片中,有一幅是1949年1月23日在天安门前拍摄的。
那是傅作义将军发表文告,公布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第二天,我作为华北画报社的记者,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部,先行从西直门进入北平城。当部队高举英雄连队的旗帜,背着背包,扛着钢枪,列队走近天安门前时,我忙着跑前跑后,选择角度,拍下了这幅以天安门为背景的“入城”照片。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天安门前还有东西往来的有轨电车。部队通过天安门时,电车仍不时地跑来跑去。那时,天安门前还没有广场,附近杂草丛生,环顾四周,一片荒凉凄楚景象。当部队经过长安街到达东单一带时,一条临时修建的飞机跑道映入眼帘,随处有砍伐的树木,一切显得破烂不堪。部队由北向南进入东交民巷后,面对外国使馆集中的地段,战士们显得十分激动。这是因为古城北平重新回到人民手中。中国人民的胜利,不仅意味着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失败,而且是对扶植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帝国主义势力的沉重打击。
天安门自1417年始建,1420年建成后,一直是明清两代帝王的御用之地,因为明清两朝,天安门(明代称承天门)不仅是皇城的正门,她还是皇帝“颁诏”大典之地,是皇帝行使其至高无上权力的场所。这一皇家神圣威严的御用之地,曾遭受列强的炮击和蹂躏。而当晚清降下帝国的龙旗,天安门见证共和,本应再现她庄严的英姿。然而,民国的这38年间,成为中国历史上风云急遽变幻的时期。中国的上空一会儿是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民政府旗,一会儿也出现过封建复辟的龙旗,出现过诸如阎锡山军阀的八卦旗,飘扬过中国工农红军的军旗,也有过日本侵略军的太阳旗,出现过美国的星条旗和苏联的红旗。各种政治力量在这38年中分解、组合、联合、拼杀,中国历史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复杂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