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和新四军军长叶挺(右一)、副军长项英(左一)合影
游击队进行村落战训练
死守苦斗损失惨重转入游击艰苦卓绝“北和南剿”处境复杂三年坚持终汇铁流———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主力红军长征后负责留守并转入游击战的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对当时的艰苦情景作了如实描写。为了牵制敌军、掩护主力远征,并保卫土地革命的成果,南方八省原来苏区内留下的红军游击队进行了三年游击战争,其艰苦卓绝的程度不亚于长征。
转入游击过晚苏区留守红军损失惨重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突围西征时,在瑞金梅坑成立了项英、陈毅、陈潭秋、贺昌、瞿秋白组成的中共中央分局,项英任书记,在苏区继续坚持斗争。留下的军事领导机构为中央军区,直接指挥红二十四师和各军区的独立团、营,以及闽浙赣等苏区的部队。在苏区的正规红军连同机关和伤病员虽有3万多人,却以老弱病残居多,其中1万多伤病员还需别人照顾。
蒋介石在主力红军长征后,仍要求彻底摧毁各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周围50万“围剿”军中,10万人被抽出追击长征的红军,其余仍在围攻留守的中央军区部队。在湘鄂赣、湘赣、闽浙赣、鄂豫皖等苏区,也有数十万国民党正规军连同民团进行不停顿的“搜剿”和“清剿”。
本来,各苏区留守部队迅速化整为零转入游击战,才是唯一的生存之路。然而错误指导下的中共临时中央交给项英的任务却是坚持瑞金、会昌、于都、宁都之间的“三角地区”,希望中央红军在湘西站稳脚后,再进行反攻,恢复原有苏区。所以,留下来的枪支不全、战斗员严重不足的部队还要打正规战,坚守阵地。
看到老战友项英执行上级指示,陈毅忧虑地提出:主力红军尚且不能粉碎敌人的“围剿”,现在怎能守住阵地呢?他建议:“将留下的红军和地方武装分散到各县,穿上便衣,背起快枪,打游击去,让敌人找不到目标。”项英对此建议一时犹豫不决,指战员和苏区群众也大都以为主力很快会打回来,仍坚守原有阵地。结果部队很快被敌压缩包围在赣南仁风山的狭小区域,毛泽覃等指挥员也在战斗中牺牲。
1935年2月5日和13日,遵义会议后的党中央终于来电,要求“彻底改变斗争方式”,采取分散游击战。于是,项英、陈毅下令砸碎电台,分路突围。可惜此时敌军已构成严密封锁,多数部队未能冲出包围,阮啸仙、贺昌、瞿秋白、刘伯坚等领导人都在突围中牺牲或被俘遇害。在皖南和赣东北活动的红十军团也因执行上级集中活动的要求,未及时分散游击而遭包围,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和军团长刘畴西在怀玉山被俘,入狱后坚贞不屈,遭敌杀害。只有粟裕等率挺进师少数人冲出包围,转入游击活动。
在南方苏区失败时,有少数人经不起考验。如湘赣省委书记陈洪时叛变,被敌封为“招募专员”。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用手枪打死一个阻止他变节的团政委后,向粤军投降,被广东军阀委任为“剿共游击司令”,转过头追捕过去的战友项英、陈毅。为制止这种投降逆流,各游击区加强了气节教育。陈毅专门召集队伍宣布,革命要自愿,实在受不了苦的可以走,却不能出卖同志。他特别强调:“胜利的时候要当英雄,失败的时候更要当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