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出事 蒋介石的态度积极起来
国民党当局伸出和谈触角时,中共中央也秘密派出代表周小舟,于1936年初至8月间四次赴南京,同国民党代表曾养甫商谈和平条件,还从衣服夹层中带去一批写在白绸上的信件,即毛泽东、周恩来等致宋子文、孙科、冯玉祥、程潜、曾养甫、覃振的信。8月间,周小舟到陕北汇报,毛泽东因非常喜欢这位年仅24岁的同乡,留下他当了秘书。
6月间,广东军阀陈济棠联合李宗仁的桂系以“北上抗日”为口号,发动反蒋的“两广事变”,进兵湖南。蒋介石为稳住西北,对共产党的谈判态度一时积极起来。7月间,从莫斯科回来的中共代表潘汉年应邀到达南京,同昔日隐蔽战线上的对手、国民党中央调查科的负责人张冲进行了会谈。8月上旬,潘汉年到陕北向中央汇报了接触情况,毛泽东将这位风度潇洒、如同小老板的上海人称为“小开”,这一称呼后来也成为他的代号。
“两广事变”发生前,驻在川陕甘边的胡宗南部第一军有三十多个团,兵力超过6万人,是国民党军装备最好的德械部队。事变发生后,该部调往湖南,西北红军所受的压力减轻,红二、四方面军未遇拦阻通过草地进入甘南。当时中共中央决定联合东北军、西北军建立“西北大联合”局面,并打通与苏联的通道取得援助,再以实力地位争取建立全国抗日联合政府。
老蒋翻脸 态度蛮横 谈判破裂
一向只讲实力的蒋介石解决了陈济棠并迫使桂系妥协后,对共产党又强硬起来,胡宗南的第一军于9月间调回西安。10月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以胡宗南、关麟征部等中央军精锐为主的国民党军紧追过来并展开猛攻。国民党空军还将100余架战斗机(占其作战飞机半数)调到西安、洛阳机场,日日以轰炸扫射掩护地面部队推进。
在蒋介石展开军事进攻之际,11月10日,潘汉年又到上海沧州饭店谈判。国民党代表陈立夫传达了蒋介石的意见:“对立的政权与军队必须取消,中共军队最多只能编三千人至五千人,师以上干部一律解职出洋,半年后如回国,量才录用。”听到这一苛刻条件,潘汉年马上回答:“这是蒋先生站在‘剿共’的立场上的收编红军条件,不能说是合作抗日的谈判条件。”毛泽东得知此事后,于11月18日发布了“决战动员令”,号召三个方面军的部队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并着重打击胡宗南部。
打败胡宗南 张学良发贺电 老蒋态度又变
胡宗南率兵再返陕甘时,当年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修书一封给“宗南同学”,其中写道:“黄埔分手后,不想竟成敌对。十年来,兄以‘剿共’成名,私心则以兄尚未成民族英雄为憾。”
周恩来在信中还希望胡宗南“立停内战,共谋抗敌”。这位黄埔一期生却忠实执行“校长”蒋介石的命令,率兵从甘肃中部大举向陇东和宁夏东南的红军进攻。
中共中央军委指示部队采取诱敌深入的方式,集中三个方面军于11月21日消灭了胡部孤军深入山城堡的丁德隆师一个旅,增援的一旅亦被红军击溃。胡宗南锐气大挫后被迫收缩,红军和东北军则受到鼓舞。
山城堡一战,显示了红军的战斗力。
张学良秘密向中共中央发来贺电,又表示说,胡宗南也不过一血性军人,对其不宜一味硬打,给以教训后亦应施以政治攻势。
毛泽东对此表示同意,复电称:对胡宗南正用一切方法争取之,彼不再进决不打他,仅在彼向盐池进攻时准备消灭其一两个师,但打后仍进行统一战线政策。
当时中共中央强调说,无论对蒋、对胡,只有战争的刺激和教训才能使其悬崖勒马。毛泽东后来对此也形容说,蒋委员长只认得拳头,不懂得礼让。
果然,蒋介石在秘密谈判中的条件很快有了改变。
12月初,陈立夫紧急电召在上海的潘汉年再去南京谈判,见面即说明,蒋先生已作出重要让步,不再坚持收编红军和师长以上干部出洋半年回国量才录用等条件,同意接受红军改编,并说明人数限制在3万以内。
边打边谈 实力说话
在红军长征结束前后,国共两党进行频繁谈判却迟迟达不成停战,关键是蒋介石想以对付旧军阀的“收编”方式吃掉红军,不同意建立合作抗日关系。“西安事变”爆发前两天,毛泽东致潘汉年的电报中明确说明:“我们愿以战争求和平,绝对不作无原则的让步。”事实证明,向对手显示出战斗实力是使其让步的最基本条件。蒋介石出于长期“剿共”不成功、国民党内又群起要求一致对外的无奈,才最终同意停止内战,而绝不是内心发了慈悲。中国共产党人开展统战工作的成功,恰恰是以红军的坚强战斗力作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