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的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分东、中、西3路横渡长江,一举推翻了对中国人民进行反动统治近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20日夜首先取道安徽省无为县泥汊一线突破长江天堑的就是中路大军。
在渡江胜利60周年前夕,我们怀着对当年指挥渡江战役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心情,对在渡江作战中英勇牺牲的先烈们的深切怀念,寻访了当年中路大军渡江的遗址、遗迹。
从合肥到瑶岗
渡江战役总前委设在合肥附近,于是我们的寻访就从合肥开始。
合肥地处淮河、长江之间,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要地。在合肥,我们访问了曾在渡江战役总前委工作过的一些老同志。他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述了渡江前夕的情况。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我军先后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全国性的胜利已指日可待。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挽救败局,玩弄起新的阴谋,一方面要求与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同时又积极布防,妄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我军南下,争取时间以图东山再起。
中共中央对敌人的阴谋早已看得十分清楚。因此,坚持以革命的两手准备反对反革命的两手阴谋、而且把主要精力放在揭露敌人的谈判阴谋、用武力消灭敌人上。三大战役刚刚结束,毛泽东在接见二野师以上干部时饶有风趣而又意味深长地说:当年,曹操83万人马下江南。今天,我们200多万人马,三路大军下江南,浩浩荡荡,声势大得很,气魄大得很。同志们,下江南去!我们一定要赢得全国的胜利!他的这番话对我渡江大军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就在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中央军委指示原淮海战役总前委(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统一领导渡江大军(包括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总前委领导下,我军迅速开始研究渡江作战的方案和准备工作,从思想、组织和政策上进一步为我军胜利前进做全面的准备。
当时,国民党军在长江沿岸的防御态势是:由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指挥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湖口至上海800余公里的地段上;由白崇禧指挥的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宜昌至湖口附近1000公里的地段上;江防舰队和第二舰队(约130余艘舰艇)分别位于长江中下游,300余架飞机分置于汉口、南京、上海等地,协同陆军进行防御。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结合敌人江防情况,渡江战役总前委于3月下旬制订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以第三野战军组成中、东两个突击集团。由粟裕、张震率三野统帅机构,直接指挥三野八、十2个兵团主力共6个军又3个独立旅为东路突击集团,自江苏扬中至江阴间强行渡江;另以八兵团三十四、三十五2个军于战役发起同时,以积极佯攻手段吸引和钳制浦口、浦镇之敌。由谭震林指挥三野七、九2个兵团为中路突击集团,自安徽境内裕溪口至枞阳间强行渡江。以第二野战军第三、四、五3个兵团组成西路突击集团,自江西境内的湖口至枞阳间强行渡江。各野战军协同作战,首先消灭江防之敌,然后急速向纵深发展,东、中两集团东西对进,于太湖西岸的长兴、宜兴地区封闭合围口,合围歼灭芜湖、南京、镇江之逃敌主力集团,然后东进。二野各兵团则从皖、赣向南、东南前出浙赣线,多路向闽北、赣中追击。另以第四野战军之先遣兵团进逼武汉,牵制武汉地区之敌,策应第二、三野战军的渡江作战,并相应由武汉、九江段渡江。
各兵团经过2个月左右整训,于二三月间先后由徐淮地区和阜阳地区南进到规定的布防地区。至此,我百万雄师便与敌军隔江对峙。1949年4月初,渡江总前委南进到合肥附近的瑶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