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战士虽然两过草地,体力疲惫,时至深秋还穿着夏装和草鞋,但战斗热情不减,取得了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的胜利,甚至在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初期,也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战果。
胜利掩盖了一个事实:红军占领的地区人口很少、物产贫乏,也来不及进行根据地建设。一些红军高级将领还有一个错觉:四川军阀内部派系林立,容易被各个击破。
张国焘鼓动南下的时候,攻击中央红军北上是“无止境的逃跑”,“战士无冬衣,不拖死也会冻死”,他提出了“打到成都吃大米”的口号。
11月13日,南下的红军一举攻占名山县城和百丈镇,逼近了川西的门户——百丈关。百丈关位于名山至邛崃间的大路上,是雅安通向成都的必经之地。红军进至此地,就已经打通了川西高原的山险隘口,逼近富饶的平原地区。
四川军阀抱成一团 红军估计不足
百丈关之战是长征史上的一场大规模战役,经过7天7夜苦战,红军毙伤敌1.5万人,自身伤亡亦近万人。由于未形成歼灭战,缴获少而损耗大,结果对红军十分不利。
百丈关之役的失利,是南下红军由进攻转为防御的转折点。
百丈关决战再一次用血的代价证明了战略和路线的重要性。战略和方向错了,即使局部取得若干胜利,仍难挽救整体上的颓势。
导致红军失利的原因还有许多。富庶的川西是四川军阀的命脉,红军向此地前进便威胁了其老巢,过去派系众多且互不协同的川军各部破天荒地抱成一团。四川最大的军阀刘湘将战斗力最强的郭勋祺师(模范师)和范绍增师调到前线,并亲自督战与红军硬拼,蒋介石也把中央军薛岳部和部分空军调来助战。
红军事先对这一敌情估计不足,情报不明,决策失误,参加百丈关之战的兵力只有十五个团,却硬拼川军八十个团,事先过于轻敌。发现敌强我弱之后,指挥部没有及时下令撤退,连续多日苦战,直到损失惨重。
南下路断 部队由8万人减到4万余人
1935年9月10日,党中央在巴西单独北上的时候,红军大学教育长李特带人赶来拦阻。毛泽东当时对不明真相的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学员说过两句话,一句话是:“你们的张总政委要南下,要到成都坝子去吃大米,我们要北上。你们要不愿跟着我们走,可以回去。我告诉你们,四川坝子敌人有重兵,你们冲不出去。”另一句话是:“我们现在向北走,给你们开路,我估计不出一年,你们也会跟着我们北上。”这两句话都应验了。
战后,红四方面军以巩固天全、芦山、宝兴、丹巴地区为中心任务,在这一带同国民党的重兵相持。由于川军主力和中央军薛岳、周浑元等部从几个方向步步压来,红军指战员虽然顽强抵御,防线仍不断被突破。
南下之路不通,退往川康边的红四方面军处境更为困难。此地为汉、藏混居区,严冬到来后部队的棉衣和粮食供应困难,又难以大量补充兵员。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被迫翻越大雪山西行,向甘孜方向的康区转移。
经过几个月的南下作战,部队由8万人锐减到4万余人,终于促成了后来红二、四方面军的联合北上。
点评:损失重大 未达目标
百丈关折兵,红军损失的兵力仅次于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的湘江之战。
湘江之战损失虽然惨重,但红军毕竟实现了通过湘江封锁线的战役目标;百丈关之战却未能实现进入成都平原的目标。
这一仗非张国焘直接指挥,却与张国焘的路线直接相关。此役是南下红军攻防的转折之战。也是红四方面军从南下到北上的转折之战。
胜利者可以不受历史审判,但失败者却注定很难得到宽宥。南下路线破产了,张国焘的错误受到清算便可以预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