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刻的标语
1935年10月中旬,北上的陕甘支队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胜利结束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并击溃尾追敌骑兵2000余人。与此同时,南下的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西部也发起了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
此时,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分手已经一个多月了。
北上的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联合作战,取得直罗镇大捷,而南下的红军却在百丈关失利,赤化四川的目标没能实现,被迫西进。
百丈关恶战 红军以十五个团硬拼敌人八十个团
百丈关一带属于小丘陵,地势开阔,适合大兵团作战,而不利于擅长游击战和山地攻坚战的红军。红军进至百丈关的前几天进展顺利,但自11月18日起遇川军和中央军一部反扑,战局迅速发生逆转。
11月19日,敌军十几个旅从东、北、南三个方向,向红军发起进攻,揭开了百丈关决战的帷幕。
此时的川军刚刚整编不久,充实了建制,补充了武器弹药,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整编之后,川军中的军官多是从峨眉军官训练团下来的少壮派。蒋介石仿照红军的做法,向川军各部队中派去了政工人员。加上刘湘又亲自坐镇,下了死命令:临阵不前者,一律就地枪决!
以往作战中一触即溃、望风而逃的川军,这时突然变成了“硬骨头”。而红军指战员连续作战,非常疲惫,仍与优势之敌殊死搏斗,豪气干云。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回忆:“百丈附近的水沟、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百丈战斗,是一场空前剧烈的恶战。”
由于双方采取密集队形交战,敌人猛烈的炮火和轮番出动的空军,给红军造成不小伤亡。随红四方面军行动的朱德总司令根据中央苏区反“围剿”的经验,提醒部队要注意防空,却由于缺乏防空武器和受地形限制收效甚微。红军在天全突破川军防线,正欲乘胜追击时,即遭敌机密集轰炸,伤亡300人,攻势被迫停止。
战至11月21日,红军已经筋疲力尽,而川军却利用熟悉地形、运输方便的优势,反攻势头不减,中央军薛岳部也乘机在南部投入战场。红军遭敌重兵压迫、堡垒封锁,南下和东出都已经不太可能。
“打到成都吃大米”
红军总政委张国焘于1931年奉派到鄂豫皖苏区担任中央代表,后来又到川陕根据地,长期领导红四方面军。不少指战员出于对党的信任,一度对这位“张主席”有些迷信;尤其是基层指战员不知道红军指挥部已经掌握了破译敌人无线电密码的技术,把他说成是能掐会算的“活神仙”。
张国焘分裂红军后,南下的部队由红四方面军全部(第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等五个军)和红一方面军的第五军、第三十二军(原九军团)组成。他们再过草地,在川西高山峡谷间向南穿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