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的中央红军中,有一个陕西籍干部贾拓夫,曾被毛泽东称为“党内贾宝玉”、“陕北的才子”。他于1933年前在中共陕西省委工作,知道刘志丹等人的情况。1933年底,贾拓夫代表陕西省委前往江西瑞金向中央汇报西北的情况,不过这一年陕甘红军一度被打散,刘志丹虽返回陕甘重整队伍,中央却不清楚具体情况。由于得知陕西省委遭破坏,陕北红军失败,贾拓夫没有回陕,而是随中央红军长征,并担任了白区工作部部长。
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哈达铺看到报纸时,贾拓夫也得知了这一消息。叶剑英也找他商量,认为刘志丹还能在原地坚持,说明陕北的群众是好的,没有群众基础不可能做到。接着,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把贾拓夫找去,详细询问陕北红军的历史及那里的地理民情。贾拓夫说明陕北是个闹革命的好地方,群众生活很苦,又加上穷乡僻壤,可以和反革命势力进行周旋。明末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就是陕北人,现在刘志丹在那一带很有影响。
了解到陕北的大致情况后,毛泽东等领导人马上决定向那里前进。这时天气已经转冷,部队还没有棉衣,找到一个根据地补充衣物也是当务之急。确定前进方向后,贾拓夫又被中央确定为向导,留在毛泽东等人身边,一边走一边介绍陕甘地区的情况。
榜罗镇会议中央做出集体决策 红军终于“到家了”
9月23日,毛泽东等领导人率领红军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四天后突破了敌军的渭水封锁线,9月27日到达通渭县榜罗镇。红军进入通渭县境后,当地老百姓看到红旗和指战员帽子上的红星,没有躲避,而是热情欢迎。指战员们马上向群众询问:“你们怕不怕红军?”回答是:“我们见过红军,徐海东的红军到过这里,可好啦!”
通过当地群众,中共中央了解到,不仅陕甘地区原来有红军,徐海东所率的红二十五军也刚刚经过这里到了陕北。9月28日,中共中央到达榜罗镇宿营,总负责人张闻天主持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并通过了决议,正式确定以陕北为红军长征落脚点。
中央领导人在哈达铺找到报纸,实际已经确定了方向,十天后又在榜罗镇会议开会做出决议,其原因正如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回忆的那样:“遵义会议改变领导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从家长制变成了民主制,‘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中央总负责张闻天认为,长征落脚这样大的一件事,还是由中央做出一个决议好。
榜罗镇会议只开了几小时,形成了到陕北落脚的共识。当时有些领导人还希望下一步能将根据地发展到接近外蒙古的地区,不过中央确定还是先到陕北落脚再图发展。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又召开连以上干部大会,做了讲话,正式宣布:“我们要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贾拓夫还奉命带领一个连并电台一部先行出发,去寻找陕北红军。
榜罗镇会议结束后,中央红军一直向东行军,于10月19日到达了属于陕甘根据地管辖的吴起镇。这个小镇虽然只有十几户人家,到达的红军却发现一孔窑洞门口挂着一块牌子,写着“赤安县六区苏维埃政府”,指战员都兴奋地欢呼起来。当时部队还穿着在遵义休整时被服厂赶制的一套单衣,大都已破烂,面临冬季来临无法御寒。
陕北群众和苏区的被服工厂日夜劳作,很快为全体红军一人发了一套棉衣,伤病员又都能住院。不少经过万里长征的指战员穿上新棉衣并端起盛满小米的饭碗,一时都热泪直流,连说“到家了!”
点评:偶然读报 必然选择
中央红军进入甘肃哈达铺后看到报纸,确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过即便没有看到报纸,也会了解到陕甘存在着红军和根据地,在困难的情况下一定会前往会师。
此刻确定向陕北进军,是唯一正确的决策。若向河西走廊或宁夏前进,同马家军阀作战,后果将不堪设想。万里长征历尽曲折,最后以陕北这块土地为终点,主要原因是这里已有一块革命根据地,远征疲惫的红军终于找到了一个稳固的落脚点。
全国各苏区相继失败后,陕甘苏区成了仅存的根据地,这里也成为中国革命走向新高潮的出发点。
(摘自:徐焰 马祥林《重解长征之谜》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