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讲话上报纸,红军得知陕北根据地,“贾宝玉”说详情,榜罗镇做决策——
1935年9月18日,走出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的中央红军进入甘肃哈达铺附近。参谋长叶剑英率队走在前面,看到路边有一个十多岁的小孩便试探地问:“这里到哈达铺还有多远?”小孩回答:“不到十里路。”此前两个多月,红军一直在偏僻的藏区和无人区,这时听到老百姓懂汉话,兴奋不已。进入哈达铺后,部队立即寻找报纸,从上面看到了陕北有红军的消息,于是中央马上确定了进军方向。
后来有人追溯这段历史说,长征最后是“一张报纸定方向”。到陕北落脚的决定确是如此做出的吗?
俄界会议本决定进入甘肃东北,靠近外蒙古创建根据地
红军过草地行军艰难,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回忆说:“过草地牺牲最大。这七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到班佑,我觉得仿佛是从死亡的世界回到了人间。”
1935年9月上旬,刚走出草地的中共中央正准备部署红一、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张国焘却突然反悔要求南下,并对抗中央。在这种形势下,中央从巴西一带出发,率领红一、三军团共8000多人继续北进。进入四川和甘肃交界处时,9月10日中共中央在俄界召开会议,决定进入甘肃东北部,以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路线,在接近外蒙古的地区创造一个根据地。至于具体路线如何走,到哪里落脚,因不了解当地情况还没有确定。
9月17日,中央红军经过激烈的战斗,突破甘肃军阀鲁大昌在腊子口设立的封锁线,进入了甘肃腹地。同一天,徐海东、程子华等人率领的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了陕北,随后同陕北红军会合成立了红十五军团,兵力达7000人。当时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都盼望着中央早日到来,却因为没有电台联系不上,党中央也不了解那里的情况。
阎锡山讲话登在报纸上,说明陕北有红军
9月18日,中央红军进入甘肃宕昌县的哈达铺,这是三个月来进入的第一个大镇子。红军在这里休整了五天,将一、三军团和中央纵队改编为陕甘支队,提出的口号是“让部队吃好”,以尽快恢复过草地时严重消耗的体力。
部队停下休息时,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马上按照老习惯,顾不得吃饭和休息就研究各个部队的电报,还尽可能地找报纸来看。许多部队领导也知道中央负责人的习惯,占领一个地方就先到邮电所找报纸。
从6月初进入荒凉的川康地区后,红军根本找不到报纸,进入哈达铺这个甘南的大镇子后,发现有政府机构和邮电所,部队马上找到了一些报纸送来。那些地方报纸大多用土纸印刷,质量很差,不过毛泽东、张闻天等人还是把它们当作宝贝仔细阅读,而且是“反面文章正面看”,从中了解敌我情况。他们看到什么地方在“剿匪”就高兴,那个地方既然有“匪”可“剿”,可见还有红军在活动!
在这些报纸中,有一份《晋阳日报》刊登了山西军阀阎锡山夸张的讲话,称:“陕北刘志丹赤匪部已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规红军五万人,游击队、赤卫队和少先队二十余万人,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的危险性。”这一消息,对中央红军真是天大的喜讯,说明陕北还有规模可观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
“党内贾宝玉”细说陕北详情
红军离开中央苏区长征之前,对陕甘地区的革命情况已有概略了解。陕北、陇东一带属黄土高原,人民生活凄惨,一向有反抗和斗争的传统。1928年渭华起义时,陕西就建立起第一支工农革命军,此后几经失败,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等领导人仍率领群众奋斗,在30年代初建立起陕甘红军,并在陕北和陇东建立起了根据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