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与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所统治的旧中国的历史时代已经结束,人民民主的新中国正开始其新的纪元。中国人民已由过去被压迫被剥削的奴役地位,一跃而为现在管理国家政权的主人翁。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在地球上站立起来了!”
南京《新华日报》的首次国庆报道充满喜庆氛围。头版中央刊登的毛泽东主席像不是当时通行的戴帽标准像,而是至今也罕见的毛泽东脱帽标准像。尤其让人寻味的是,头版中间还刊登了一帧《新疆代表向毛主席献衣帽》的照片。特派记者季音写的通讯《毛泽东万岁》一文,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政协会议选举过程的情景,记者这样写道:
“当执行主席宣布‘毛泽东五百七十五票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全场骞然起立,掌声如暴雨狂风,人们一片(欢)声地挥手喊着:‘毛泽东万岁!’‘毛泽东万岁!’军乐队奏起了‘东方红,太阳升’。欢呼声,军乐声,掌声混成一片,一阵又是一阵,历久不息。当主席第二个喊到:‘朱德当选副主席。’掌声与欢呼又突然上涨,军乐奏起了‘解放军进行曲’,喊着‘朱总司令万岁’,欢呼一直继续着,继续着。最后,毛主席和六个当选的副主席走上主席台,一面鲜红的新国旗展开在台上,欢呼的巨浪又扫了起来:‘毛泽东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这时毛主席站在台上望着台下欢欣若狂的人群,自己也鼓起掌来,欢呼声震撼着会场,从屋里传到屋外,传遍了首都——北京城。”
读着这篇纪实报道,真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觉。
《新华日报》也照规出牌,发表了首篇国庆社论“庆祝人民政协完满成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其中写道:
“昨天晚上的南京街头,号外声,爆竹声,锣鼓声,口号声,响成一片,自动涌上街头的游行行列,汇成一股洪流,南京人民尽情在狂欢!
我们狂欢!几千年来,特别是一百年来,帝国主义侵略者、封建奴隶主、官僚资本家压迫人民的历史推倒了,中国的命运,从此掌握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人民被奴役的时代,将要一去永不复返,人民自己的新世纪,从此开始!”
首篇国庆社论,无论是《人民日报》的,《光明日报》的,还是《解放日报》的,《新华日报》的,其基调是惊人的一致,都强调这是旧中国、旧时代的灭亡,是新中国、新时代的伟大开端。
《新华日报》记者以素描手法,记叙了那狂欢的一刻:
“京沪路龙头房内外的机车汽笛齐鸣,以表示庆贺与传播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消息,停泊在长江江面上的轮船也一齐唱和起来,清脆的汽笛声持续达20分钟之久。
……
南京大学用6个扩音器转播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喜讯时,同学们冒雨立在扩音器前静听,声音一停,一百多支爆竹即陆续爆炸起来。四时许,六百余师生员工冒雨向新街口出发游行。在新街口广场,师生员工们尽情地扭起了秧歌,雨伞被扭坏了,帽子在空中上下飞舞,师生们真是如醉如狂。”
这些报道把南京普通群众的新生感觉,描写得入木三分!国民党原首府南京的市民对新中国的成立如此欢欣鼓舞,可见国民党政权早已是民心丧失殆尽。
为了庆祝开国大典,增添喜庆气氛,一些地市报纸还打破常规,毅然将国庆几天的报纸整版套红印刷出版,如《河南日报》、《全民报》、《人民报》、《大众日报》、《前锋报》、《平原日报》等等。军队系统的《前锋报》还别出心裁地在四版刊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即“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和曲谱,一应俱全,想必很受读者欢迎。
三、外国媒体对新中国成立的关注,冷热显得相当分明
对新生的共和国政权而言,外国媒体和外国人士中,既有友好的,又有敌对的。友好与敌对,共同存在,这应是正常的。
1949年10月3日的英国《泰晤士报》4版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北京报道,说:
“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报道还别有用心地说:“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当然,《泰晤士报》也有一些客观报道,它称:
“共产党的新闻机构报道,约二百万人聚集在一起收听这个历史性的宣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毛泽东升起的那面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乐队演奏新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其后,举行游行仪式。军队接受朱德将军的检阅,编队经过天安门,有的配备最新的美国大炮、坦克以及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装甲车。共产党空军轰炸机编队飞行,烟花爆竹和其他游行活动直至深夜。有报道指出,这种欢庆活动将持续3天左右,与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双十节’共庆。”
《泰晤士报》和美国的《纽约时报》、日本的《朝日新闻》等著名世界大报,几乎都在这几天的同样时刻,简单地介绍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生平。10月1日、2日的日本大报《朝日新闻》还刊登了毛泽东、张澜、朱德、李济深、刘少奇、宋庆龄、周恩来、沈钧儒等人的照片,但未登高岗、罗荣桓等人的照片。10月4日,《朝日新闻》报道了苏联承认新中国,与国民党政府断交的消息。西方媒体中,除英国报道稍为详细外,其它国家似乎都轻描淡写,竭力缩小这一重大事件的影响。
相反,在友好国家及其媒体中,却是另有一番景象。苏联首都莫斯科各报均刊登了中国政协首届会议的消息,并全文发表毛主席的开幕词。捷克、波兰、匈牙利和英、法、丹麦等国进步报纸亦以显著位置刊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捷共机关报《红色权力报》全文刊登了周恩来关于共同纲领的报告。波兰华沙《人民论坛报》社论说:这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阵线上又打开了一个缺口;中国人民的胜利,乃是本世纪继苏联十月革命和消灭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之后的最伟大事件。伦敦《工人日报》社论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证明美国不是万能的;要求英国政府承认新中国。德国柏林苏占区电台称:中国政协首届会议引起了国际政界的极大注意。
从当时《人民日报》的国际报道中获知,第一个向中共发来贺电的外国共产党是匈牙利工人党。10月1日《人民日报》二版报道:匈牙利工人党总书记拉科西致电毛主席,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最早向我党致电祝贺的西方国家共产党是法国共产党和奥地利共产党。10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中间刊登了法国共产党总书记多列士和奥地利共产党中央主席柯仑尼、总书记贵恩柏的贺电。
新中国第一个来华访问的外国友好代表团是苏联的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团长是著名作家法捷耶夫。
第一个发表专文,热烈赞扬新中国诞生的是英国共产党领袖波立特。新华社全文翻译了文章,并发了通稿。一些地方报纸,如《新华日报》10月1日全文刊登了这篇热情洋溢的长文。该文说:“毛泽东的声音响遍了世界”。
翻阅60年前的旧报,就像是在抚摸60年前的历史。重温历史,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仿佛是贴近了历史脉搏,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心跳仍然是那样地有力和强劲。60年后,记录开国大典这一历史盛事的报纸已经泛黄,文字与照片都已变得模糊,然而透过这些珍贵的报纸,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开国大典那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庄严与凝重,可以感受到万众欢腾的盛大场面。的确,新闻工作者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和参与者,更是历史的研究者和整理者。新闻是历史的草稿,而历史则是经过筛选的新闻。
10月1日,新中国的时间开始了。她是百年革命的产物,她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战火和混乱中降生,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百年期待,走向辉煌……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相关链接·主题延伸
回忆“开国大典”实况广播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是举国同庆的光辉节日,而“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工作,也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的重要一页。当时的技术装备相当简陋。要使整个天安门广场都能清楚地听到城楼上主席台的声音,并且传播到全国,只有一个喇叭的普通扩音机是不能适应需要的。1940年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时期负责技术工作的傅英豪设计、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机,把9只喇叭装置在一块板子上,形成强大的音量,我们把它叫做“九头鸟”,在广场上架设了好几个,把问题解决了。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一切准备就绪。当天下午,主持庆典筹备工作的周恩来,早已提前来到城楼上,以他一贯的严谨、负责的作风,仔细检查了各项工作,特地过问了实况广播的准备情况。下午3点钟,庆典准时开始。毛泽东以洪亮的声音庄严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整个广场,欢声雷动,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到全国的城市和乡村,并且远达海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