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是马克思主义的,那篇文章是对的,要鼓励破除框框,不要设禁区;9月13日到20日,视察东北三省及天津时,反复向广大干部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批评“两个凡是”,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此后,他又批评《红旗》不卷入的说法,指出“不卷入的本身,可能就是卷入”。在与北京市委和团中央负责人谈话时,他指出“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得很好,思想很活泼,不能认为那些文章是对着毛主席的”。总之,从“真理标准”一文发表之后,到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对党政军领导干部以及在其他许多场合,都谈到真理标准的讨论,次数之多,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邓小平对胡耀邦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给予很高的评价:争论不可避免,争得好,根源就是“两个凡是”
与此同时,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写成《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文,旗帜鲜明地支持《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顶住了“两个凡是”的压力,并进一步阐明实践标准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这篇文章在《解放军报》上发表,产生了很大影响。胡耀邦以大无畏的精神,针锋相对地批判“两个凡是”。在他召集的信访工作座谈会上,针对着“两个凡是”,提出“三不管”的主张,即“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情况下,不管是哪一级组织,什么人定的、批的,都实事求是地纠正过来。”在他主持下,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辨明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是非,为中国改革开放调动了千千万万百姓的积极性。邓小平对胡耀邦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给予很高的评价,在一次和中组部部长胡耀邦的谈话中,他称赞胡耀邦说,你组织发表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不可避免,争得好,根源就是“两个凡是”。
“四人帮”垮台之后,人们指望着有个光明的中国,有个经济发展的中国。而这样的中国靠谁来缔造,人们把希望寄托在邓小平身上。在他未出来工作之前,人民群众强烈希望邓小平快点出来工作;在邓小平出来工作之后,人们由衷地关注邓小平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真理标准”讨论是一场摆脱思想桎梏的思想解放运动,当它几乎遭受扼杀之际,邓小平挺身而出,到处奔走呼号,指出:“两个凡是”不妥,“真理标准”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这就解除了长期套在人们头上的思想桎梏,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经过一番争论,“两个凡是”被认定是阻碍历史进程的绊脚石而被否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了广大干部的共识,这就为改革开放方针的制定奠定了思想基础。可以说,不否定“两个凡是”,不确立真理的标准,就没有后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作者为《求是》杂志原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