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月3日,杨得志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南阳桥(今属湖南株洲市株洲县南阳桥乡)的贫苦农民家庭,少年到安源煤矿、粤汉铁路、郴州地区等地做工。1928年1月,杨得志投身革命参加湘南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随后的几年里,杨得志作战勇敢,头脑机敏灵活,从士兵逐步晋升,先后任红一方面军第四军十一师班长、排长、连长、第九十三团团长、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团长等职。
红一方面军在成立之初,有8门迫击炮,在第一、第二次反“围剿”中,缴获了国民党军的山炮、迫击炮等大批重武器。据此,组织上命令各师迅速建立起炮兵部队。胜利后的一天,时任红十一师特务连连长的杨得志接到师长曾士峨的命令,由他担任师炮兵连连长,并要求大家一定要尊重教官老张,虚心向老张学习。张教官在杨得志的感召下认认真真地教,干部战士一丝不苟地学,全连很快掀起了学习炮兵技术的热潮。
杨得志发现由于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张教官最困难的是教授火炮的构造和射击原理。于是他带头参加,先提高干部的水平,再把排、班长集中起来,每隔两三天上一次课,再让干部带动战士训练,同时开展采取边教、边学、边讨论的办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杨得志的炮兵连刚刚建立,蒋介石就对红军发动了第三次“围剿”。红军根据临时总前委和毛泽东的意见,决定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三万多人的红军主力向赣南后方退却集中,寻机歼敌。
为了调动国民党军,避其主力,打其虚弱,杨得志随部队带领炮兵连,抬着沉重的大炮和炮弹,不停地行军、转移。时值盛夏,全连虽然只有四门炮,但每人的轻武器都没有减少,负荷量大大超过步兵,体力消耗极大。抬炮的竹竿都是临时砍下来的,含水量大,为了结实,大家还专门找粗的做抬杠,所以更加沉重。即便如此,杨得志和全连官兵没有让一个零部件遗失。
国民党军在根据地内已拖了近一个月,仅占领了根据地内的部分城镇,并没有实现他们的战略意图,士气锐减。红军则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方针,首先从侧翼出击,由兴国经万安突破富田一点,再由西而东,向国民党军后方联络线上横扫过去,使深入赣南的国民党军主力无用武之地。
8月7日,毛泽东、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主力,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旅又一个营,取得了初战胜利。随后,红军乘胜北进,攻击国民党第54师,歼灭其一部。一天打了两个大胜仗,歼敌两个多旅,俘敌35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其中迫击炮14门,战马200余匹。战斗结束后,杨得志炮连分得了战马,从而大大提高了火炮运输的速度。
8月11日晨,杨得志的炮兵连接到命令,赶到黄陂以南的一个山梁上集中,由军团统一指挥。他们奉命赶到后,和兄弟部队的炮兵连集中于一处阵地。中午,当听到指挥员喊:“预备———放!”杨得志指挥战士们大炮齐发,转眼间炮弹落在敌方阵地上,炸起团团浓烟。敌人被突如其来的猛烈炮火打得惊慌失措,纷纷逃窜。红军突击部队在炮击后向黄陂发起攻击,一举歼灭国民党军第8师两个团,在追击中又击溃敌人两个团。这次战斗成为红军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步炮协同作战。此后,国民党军疲惫不堪,已无力继续进攻红军,加之蒋粤桂军阀冲突加剧,蒋介石不得不下令“围剿”军总退却。红军则追歼撤退之敌,至9月15日,歼灭国民党军17个团共3万余人,打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