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史海秘闻>>正文
西藏人民忘不了十八军
2013-11-09 20:44:31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吴艳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1950年3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在四川乐山举行了进军西藏誓师大会:一定把五星红旗插上世界屋脊,把光明和幸福带进西藏。经过一年零九个月的艰苦行军,十八军终于完成进军西藏的任务。进藏后,十八军指战员们劈山修路、开荒种地,为西藏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也是在1950年,12岁的藏族少年降边嘉措在四川省甘孜州参了军,并成为十八军进藏队伍中的一员。他见证了十八军历尽艰辛进入西藏、团结藏族同胞建设西藏的那段艰巨而又光荣的岁月——

    十八军进藏时,毛泽东说过,西藏对于解放军来说是“全新的地区”,那里没有革命基础,没有建立过根据地,那里的人民对解放军、共产党不了解,十八军到西藏要团结群众,为群众服务,宣传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所以,当时十八军提出了“思想革命化、生活高原化、作风群众化”的口号。

    历尽艰辛进入西藏:藏族群众称十八军为“新汉人”

    1951年4月,降边嘉措所在的157团开进昌都境内的达玛拉山工地,参加修筑康藏公路。此时,西藏正准备迎接自己的历史转折点。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署了关于西藏和平解放的协议,即“十七条协议”。和谈结束后,阿沛·阿旺晋美在十八军军长、进藏部队司令员张国华的陪同下从北京返回西藏。6月初,他们经过达玛拉山前往昌都。在工地上,筑路部队举行了简单而热烈的欢迎仪式。这是降边嘉措第一次见到阿沛和张国华。7月,降边嘉措随部队到昌都,开始了进藏的艰辛历程。

    降边嘉措回忆说:“从昌都到拉萨,部队走了56天。越往西走海拔越高,困难越大。从昌都到拉萨约1150公里,我们横穿藏东北草原,翻过连绵横亘、终年积雪的19座大雪山、几十个山岗和丘陵,渡过几条大河。这期间,我们几乎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当时有人统计,全军几万名干部、战士,竟没有一个胖子,被称为‘群体轻量级’。”

    从昌都出发前,军部和文工团都一分为二,主力作为第一梯队先行,辎重和体弱的同志组成第二梯队,另外还有牦牛运输队。降边嘉措被分配在第一梯队。过了怒江,进入藏北草原,那里基本上是冰天雪地的无人区。

    降边嘉措说:“当时部队的给养都是自己携带,部队买了很多骡马,组织了自己的驮运队。可是刚过怒江,骡马就死了一大半。一路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倒毙的骡马,令人心疼。畜力不足,就只有靠人力,当时每个战士的背包、武器弹药、粮食加起来有三四十公斤,个别身体好的背得更多。机关和文工团的女同志和小同志也要背10多公斤。部队抽调出来一些人到附近牧场去买酥油、糌粑、奶食品和牛羊肉,我也被抽去。我们白天和大部队一起出发,抄小路找牧民、帐篷,晚上再赶到宿营地,比其他同志要多走许多路。我们非常辛苦,收获却不大,沿途竟没有一个居民点,只有零星的帐篷,住的是远山的放牧人,他们自己就很穷,我们只能买到很少一点儿食品。”

    进入藏族聚居区前,十八军成立了政策研究室,主要研究藏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并向战士们讲解,要求大家理解和尊重藏族同胞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当进入几乎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聚居区后,尽管部队一路上补给非常缺乏,但指战员们坚决不打飞禽走兽,也不抓河里的鱼,对藏族群众秋毫不犯。遇到佛塔、玛尼堆,指战员们都会尊重藏族同胞的宗教信仰,顺时针左转。大部队为了不扰民,不会住在藏族群众家里,也不会住在佛寺里,都是在野外搭帐篷。军长张国华要求战士们给藏族群众当“长工”,一路上帮助他们干农活、修房屋,让他们与群众在劳动中相互了解。如果难免在群众家中借宿,部队开展了一项“满缸运动”,即帮群众挑水,保证群众家的水缸是满的。

    十八军一路还免费为藏族同胞治病,深受群众欢迎。过去,藏族同胞看病很难。穷人生病大多耗着,没钱买药,也请不来医生,有时会请喇嘛念经。部队卫生队免费治病的消息传开后,藏族同胞就络绎不绝地上门求医。卫生员的战士还编了句顺口溜:“头疼发烧,阿司匹林三包,欢迎藏胞来找。”自从踏上进藏之路,十八军官兵就以人民军队特有的热忱和纪律,逐渐消除了当地藏族群众心中的疑虑。而十八军进藏后表现出的友好和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使他们认为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是不同于以往的“新汉人”。

    牦牛运输队里很大一部分是藏族土司家的长工,他们能适应高原气候,又很会赶牦牛,成为了运输队的主力。运输队一路上需要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有时还需要在高山上过夜,条件相当艰苦。十八军当时付给这些藏族同胞双倍的工钱——他们以前为土司干活是不可能有工钱的。他们很感激,干活特别认真卖力。高山上十分湿冷,有一个叫其梅白珍的“娃子”,为了不让那些用麻布口袋装的大米受潮,就脱下自己的藏袍裹住好几袋大米。当战士们劝她不要这样做时,她跑去紧贴着牦牛说“可以这样取暖”,就那样过了一晚。降边嘉措说:“其梅白珍的事迹后来被很多人知晓,据说1954年她还被送到西南民族大学的预科班学习。”

    降边嘉措告诉记者,运输队里还有个特殊的编制,叫“藏文干事”,其实就是会一些汉语的藏族翻译。他们是汉族战士与藏族“长工”间的“桥梁”,大家在互帮互助中走过艰难的路程,成为了好朋友。

    当运输队要通过怒江时,江水凛冽刺骨。要在河水中把不属于同一家的马匹、牦牛赶过河,只有有经验的藏族人才行。藏族同胞想出了主意:给马匹灌热乎的浓茶,这样它们会感觉兴奋和暖和,容易快速渡河。操作好以后,运输队的藏族同胞二话不说,骑在马背上就趟水过河。当战士们想办法给他们取暖并感谢他们时,藏族同胞憨厚地说:“忍一下就省得你们过河又重新租马了嘛。”张国华军长曾经说:“离开藏民的支援,我们进驻拉萨是不能想像的。”战士们也都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进军西藏的胜利是藏族人民用牦牛驮出来的。”

    1951年10月24日,第十四世达赖喇嘛致电毛泽东,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拥护《十七条协议》。就在这一天,降边嘉措所在的部队走到拉萨河畔,看到了耸立在群山之上的布达拉宫。10月26日,解放军举行隆重的入城式,降边嘉措当时走在了腰鼓队里。

    团结群众建设西藏:军民鱼水一家亲

    在进入藏族聚居区前,除了为数很少的藏族战士外,多数战士不会说藏语。为了工作方便,也是为了与群众更亲近,全军掀起了学说藏语的热潮。张国华带头学藏语,政委谭冠三虽然上了年纪,但也很积极地学习。他在跟藏族头人会见时经常会说一两句藏语,不管正确与否,头人们都很高兴,一下就拉近了与头人们的距离。

    降边嘉措说:“战士们学得很认真,他们也很聪明地创造了快速学习法——用汉语给藏语单词注音,很快就能记住。他们很多人先学会了用藏语说‘我们是好人,藏族同胞是好人’。跟首次见面的藏族同胞一说这句话,藏族同胞都会笑起来,一下就解除了戒心。”

    作为文工团的一员,降边嘉措对文工团与藏族群众的接触印象深刻:“当时我们的文工团服装、设备都很简陋,演出时还经常借当地藏族同胞的藏袍,他们也特别乐意帮助我们。我们跳巴塘弦子给他们看,还跟他们学习藏族的踢踏舞。虽然我们跳得不是很好,但藏族同胞还是热烈地为我们鼓掌。”

    当时上级还要求文工团要“有军队的气魄,有民族的风格”,因而,降边嘉措和他的战友们还向藏族同胞学习他们的传统文化。从1953年开始,文工团专门请民间最好的艺人来教藏族舞蹈,还向民间艺人学唱藏戏,学的第一部藏戏是八大藏戏之一的《苏吉尼玛》。降边嘉措说:“文工团有位歌唱演员,她的藏戏演唱连一些西藏贵族看了都赞不绝口。”在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过程中,文艺工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正是通过文艺工作,才把党的民族政策以活泼易懂的方式在西藏传播开来。

    为解决大批人马的补给问题,部队经常需要空投物资。指战员们对藏族同胞的诚意、尊重和帮助,他们都看在眼里,更是以真诚、不求回报的帮助作为回赠。当时很多物资,包括银元都是空投到西藏的,很多包裹就散落在树林里、山坳里。藏族同胞们捡到了,就马背人扛地送到部队里。部队要给报酬,他们坚决不要,还笑说:“如果是为了回报,我们直接把东西扛回家就好了。”

    当时西藏地方政府中的少数反动分子,扬言要把解放军饿绝、困死。针对这种形势,党中央指示要团结上层、争取群众,加强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经常给十八军参谋长李觉当翻译的降边嘉措回忆说:“当时李觉参谋长和一些军区领导都没有专职翻译。第一,当时翻译很少;第二,他们认为要多培养锻炼藏族干部,让他们守着一个人会影响其进步;第三,如果老带着专职翻译去见上层人士,他们会认为我们是来做统战工作的,会产生戒备心理。可能正是出于这些考虑,参谋长时常带我到一些上层人士家,最多的是到达赖喇嘛的副经师赤江家。李觉有时说:‘佛爷,我们来喝酥油茶了,欢迎不欢迎?’有时又说:‘这个小战士是你的老乡,他们文工团天天喝稀饭,佛爷招待小老乡喝碗酥油茶吧!’他说得很轻松、随和。赤江往往回答:‘好啊!欢迎欢迎。’李觉一面喝茶一面谈自己最近的工作、遇到的麻烦事,有时也谈自己学习藏语的情况,有时还会说几句让赤江纠正。我们经常喝碗茶、聊一阵天就告辞了。李觉告诉我,我们要慢慢跟他们交朋友,有了感情,很多事就好商量了。”

    为了能够在西藏站稳脚跟,也为了不增加藏族人民的负担,同时给建设新西藏积累经验,1951年11月25日,政委谭冠三亲自扛着铁锹,带领战士们奔赴开垦荒地的新战场。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战士们终于在拉萨河畔的荒滩上开垦出了一片土地,约有2300多亩,这个农场被命名为“八一农场”。

    为了给土地施肥,谭冠三指挥战士们搬掉布达拉宫前堆积了数百年的垃圾山。这既是积肥活动,又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大扫除。经过这次大扫除,古城拉萨的面貌焕然一新。一些熟知西藏历史的人感慨地说:“自从藏王松赞干布从雅隆河谷迁都拉萨,在这1300多年里,恐怕还没有进行过如此大规模的扫除。”

    在清扫垃圾积肥的过程中,谭冠三发现整个拉萨市没有一个公共厕所。在同张国华商量并经中共西藏工委批准后,部队决定在拉萨修建一批公共厕所。这是拉萨历史上的第一批公共厕所,尽管那些建筑都很简陋,全是土木结构,也没有下水道,但它们却证明了:人民解放军毫无私利,他们唯一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藏族人民办好事、谋利益。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临沧抗战纪事
·下一篇:误出国门的长征队伍
·中级人民法院陪同高级人民法院有关同志到王稼祥纪念园参观
·特稿:将军胸怀 书写天下——鉴赏赵勇田珍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帅书法作品(组图)
·罗礼:长沙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来馆举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图)
·特稿:长沙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来馆举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图)
·罗礼:湖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来馆举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图)
·特稿:湖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来馆举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图)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7周年(图)
·张宪廷: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7周年(图)
·特稿: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7周年(图)
·陈莹峰:人民卫士 祖国长城——八一建军节有感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李中权同志生平(图)
瞻仰先烈事迹,缅怀红色经典——安师大江淮社工“向
细雨传递雷锋情 青春托起中国梦——雷锋导游团队赴王
校彦利、刘瑜晴:八追寻红色足迹:洛师学子重走长征
特稿:八追寻红色足迹:洛师学子重走长征路——记洛
刘姣:猴场会址工作人员赴红色景点参观学习(组图)
特稿:猴场会址工作人员赴红色景点参观学习(组图)
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