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在四川乐山举行了进军西藏誓师大会:一定把五星红旗插上世界屋脊,把光明和幸福带进西藏。经过一年零九个月的艰苦行军,十八军终于完成进军西藏的任务。进藏后,十八军指战员们劈山修路、开荒种地,为西藏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也是在1950年,12岁的藏族少年降边嘉措在四川省甘孜州参了军,并成为十八军进藏队伍中的一员。他见证了十八军历尽艰辛进入西藏、团结藏族同胞建设西藏的那段艰巨而又光荣的岁月——
十八军进藏时,毛泽东说过,西藏对于解放军来说是“全新的地区”,那里没有革命基础,没有建立过根据地,那里的人民对解放军、共产党不了解,十八军到西藏要团结群众,为群众服务,宣传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所以,当时十八军提出了“思想革命化、生活高原化、作风群众化”的口号。
历尽艰辛进入西藏:藏族群众称十八军为“新汉人”
1951年4月,降边嘉措所在的157团开进昌都境内的达玛拉山工地,参加修筑康藏公路。此时,西藏正准备迎接自己的历史转折点。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署了关于西藏和平解放的协议,即“十七条协议”。和谈结束后,阿沛·阿旺晋美在十八军军长、进藏部队司令员张国华的陪同下从北京返回西藏。6月初,他们经过达玛拉山前往昌都。在工地上,筑路部队举行了简单而热烈的欢迎仪式。这是降边嘉措第一次见到阿沛和张国华。7月,降边嘉措随部队到昌都,开始了进藏的艰辛历程。
降边嘉措回忆说:“从昌都到拉萨,部队走了56天。越往西走海拔越高,困难越大。从昌都到拉萨约1150公里,我们横穿藏东北草原,翻过连绵横亘、终年积雪的19座大雪山、几十个山岗和丘陵,渡过几条大河。这期间,我们几乎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当时有人统计,全军几万名干部、战士,竟没有一个胖子,被称为‘群体轻量级’。”
从昌都出发前,军部和文工团都一分为二,主力作为第一梯队先行,辎重和体弱的同志组成第二梯队,另外还有牦牛运输队。降边嘉措被分配在第一梯队。过了怒江,进入藏北草原,那里基本上是冰天雪地的无人区。
降边嘉措说:“当时部队的给养都是自己携带,部队买了很多骡马,组织了自己的驮运队。可是刚过怒江,骡马就死了一大半。一路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倒毙的骡马,令人心疼。畜力不足,就只有靠人力,当时每个战士的背包、武器弹药、粮食加起来有三四十公斤,个别身体好的背得更多。机关和文工团的女同志和小同志也要背10多公斤。部队抽调出来一些人到附近牧场去买酥油、糌粑、奶食品和牛羊肉,我也被抽去。我们白天和大部队一起出发,抄小路找牧民、帐篷,晚上再赶到宿营地,比其他同志要多走许多路。我们非常辛苦,收获却不大,沿途竟没有一个居民点,只有零星的帐篷,住的是远山的放牧人,他们自己就很穷,我们只能买到很少一点儿食品。”
进入藏族聚居区前,十八军成立了政策研究室,主要研究藏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并向战士们讲解,要求大家理解和尊重藏族同胞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当进入几乎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聚居区后,尽管部队一路上补给非常缺乏,但指战员们坚决不打飞禽走兽,也不抓河里的鱼,对藏族群众秋毫不犯。遇到佛塔、玛尼堆,指战员们都会尊重藏族同胞的宗教信仰,顺时针左转。大部队为了不扰民,不会住在藏族群众家里,也不会住在佛寺里,都是在野外搭帐篷。军长张国华要求战士们给藏族群众当“长工”,一路上帮助他们干农活、修房屋,让他们与群众在劳动中相互了解。如果难免在群众家中借宿,部队开展了一项“满缸运动”,即帮群众挑水,保证群众家的水缸是满的。
十八军一路还免费为藏族同胞治病,深受群众欢迎。过去,藏族同胞看病很难。穷人生病大多耗着,没钱买药,也请不来医生,有时会请喇嘛念经。部队卫生队免费治病的消息传开后,藏族同胞就络绎不绝地上门求医。卫生员的战士还编了句顺口溜:“头疼发烧,阿司匹林三包,欢迎藏胞来找。”自从踏上进藏之路,十八军官兵就以人民军队特有的热忱和纪律,逐渐消除了当地藏族群众心中的疑虑。而十八军进藏后表现出的友好和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使他们认为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是不同于以往的“新汉人”。
牦牛运输队里很大一部分是藏族土司家的长工,他们能适应高原气候,又很会赶牦牛,成为了运输队的主力。运输队一路上需要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有时还需要在高山上过夜,条件相当艰苦。十八军当时付给这些藏族同胞双倍的工钱——他们以前为土司干活是不可能有工钱的。他们很感激,干活特别认真卖力。高山上十分湿冷,有一个叫其梅白珍的“娃子”,为了不让那些用麻布口袋装的大米受潮,就脱下自己的藏袍裹住好几袋大米。当战士们劝她不要这样做时,她跑去紧贴着牦牛说“可以这样取暖”,就那样过了一晚。降边嘉措说:“其梅白珍的事迹后来被很多人知晓,据说1954年她还被送到西南民族大学的预科班学习。”
降边嘉措告诉记者,运输队里还有个特殊的编制,叫“藏文干事”,其实就是会一些汉语的藏族翻译。他们是汉族战士与藏族“长工”间的“桥梁”,大家在互帮互助中走过艰难的路程,成为了好朋友。
当运输队要通过怒江时,江水凛冽刺骨。要在河水中把不属于同一家的马匹、牦牛赶过河,只有有经验的藏族人才行。藏族同胞想出了主意:给马匹灌热乎的浓茶,这样它们会感觉兴奋和暖和,容易快速渡河。操作好以后,运输队的藏族同胞二话不说,骑在马背上就趟水过河。当战士们想办法给他们取暖并感谢他们时,藏族同胞憨厚地说:“忍一下就省得你们过河又重新租马了嘛。”张国华军长曾经说:“离开藏民的支援,我们进驻拉萨是不能想像的。”战士们也都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进军西藏的胜利是藏族人民用牦牛驮出来的。”
1951年10月24日,第十四世达赖喇嘛致电毛泽东,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拥护《十七条协议》。就在这一天,降边嘉措所在的部队走到拉萨河畔,看到了耸立在群山之上的布达拉宫。10月26日,解放军举行隆重的入城式,降边嘉措当时走在了腰鼓队里。
团结群众建设西藏:军民鱼水一家亲
在进入藏族聚居区前,除了为数很少的藏族战士外,多数战士不会说藏语。为了工作方便,也是为了与群众更亲近,全军掀起了学说藏语的热潮。张国华带头学藏语,政委谭冠三虽然上了年纪,但也很积极地学习。他在跟藏族头人会见时经常会说一两句藏语,不管正确与否,头人们都很高兴,一下就拉近了与头人们的距离。
降边嘉措说:“战士们学得很认真,他们也很聪明地创造了快速学习法——用汉语给藏语单词注音,很快就能记住。他们很多人先学会了用藏语说‘我们是好人,藏族同胞是好人’。跟首次见面的藏族同胞一说这句话,藏族同胞都会笑起来,一下就解除了戒心。”
作为文工团的一员,降边嘉措对文工团与藏族群众的接触印象深刻:“当时我们的文工团服装、设备都很简陋,演出时还经常借当地藏族同胞的藏袍,他们也特别乐意帮助我们。我们跳巴塘弦子给他们看,还跟他们学习藏族的踢踏舞。虽然我们跳得不是很好,但藏族同胞还是热烈地为我们鼓掌。”
当时上级还要求文工团要“有军队的气魄,有民族的风格”,因而,降边嘉措和他的战友们还向藏族同胞学习他们的传统文化。从1953年开始,文工团专门请民间最好的艺人来教藏族舞蹈,还向民间艺人学唱藏戏,学的第一部藏戏是八大藏戏之一的《苏吉尼玛》。降边嘉措说:“文工团有位歌唱演员,她的藏戏演唱连一些西藏贵族看了都赞不绝口。”在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过程中,文艺工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正是通过文艺工作,才把党的民族政策以活泼易懂的方式在西藏传播开来。
为解决大批人马的补给问题,部队经常需要空投物资。指战员们对藏族同胞的诚意、尊重和帮助,他们都看在眼里,更是以真诚、不求回报的帮助作为回赠。当时很多物资,包括银元都是空投到西藏的,很多包裹就散落在树林里、山坳里。藏族同胞们捡到了,就马背人扛地送到部队里。部队要给报酬,他们坚决不要,还笑说:“如果是为了回报,我们直接把东西扛回家就好了。”
当时西藏地方政府中的少数反动分子,扬言要把解放军饿绝、困死。针对这种形势,党中央指示要团结上层、争取群众,加强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经常给十八军参谋长李觉当翻译的降边嘉措回忆说:“当时李觉参谋长和一些军区领导都没有专职翻译。第一,当时翻译很少;第二,他们认为要多培养锻炼藏族干部,让他们守着一个人会影响其进步;第三,如果老带着专职翻译去见上层人士,他们会认为我们是来做统战工作的,会产生戒备心理。可能正是出于这些考虑,参谋长时常带我到一些上层人士家,最多的是到达赖喇嘛的副经师赤江家。李觉有时说:‘佛爷,我们来喝酥油茶了,欢迎不欢迎?’有时又说:‘这个小战士是你的老乡,他们文工团天天喝稀饭,佛爷招待小老乡喝碗酥油茶吧!’他说得很轻松、随和。赤江往往回答:‘好啊!欢迎欢迎。’李觉一面喝茶一面谈自己最近的工作、遇到的麻烦事,有时也谈自己学习藏语的情况,有时还会说几句让赤江纠正。我们经常喝碗茶、聊一阵天就告辞了。李觉告诉我,我们要慢慢跟他们交朋友,有了感情,很多事就好商量了。”
为了能够在西藏站稳脚跟,也为了不增加藏族人民的负担,同时给建设新西藏积累经验,1951年11月25日,政委谭冠三亲自扛着铁锹,带领战士们奔赴开垦荒地的新战场。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战士们终于在拉萨河畔的荒滩上开垦出了一片土地,约有2300多亩,这个农场被命名为“八一农场”。
为了给土地施肥,谭冠三指挥战士们搬掉布达拉宫前堆积了数百年的垃圾山。这既是积肥活动,又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大扫除。经过这次大扫除,古城拉萨的面貌焕然一新。一些熟知西藏历史的人感慨地说:“自从藏王松赞干布从雅隆河谷迁都拉萨,在这1300多年里,恐怕还没有进行过如此大规模的扫除。”
在清扫垃圾积肥的过程中,谭冠三发现整个拉萨市没有一个公共厕所。在同张国华商量并经中共西藏工委批准后,部队决定在拉萨修建一批公共厕所。这是拉萨历史上的第一批公共厕所,尽管那些建筑都很简陋,全是土木结构,也没有下水道,但它们却证明了:人民解放军毫无私利,他们唯一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藏族人民办好事、谋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