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中批判林彪时,他的罪名之一是“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其中列在前面的即是 “三猛战术” 。至今很多书刊与网站依然刊文认为“三猛战术”是林彪的战法。其实,这不符合历史事实。“三猛战术”并不是“资产阶级军事观点”,更不是林彪的专利。
所谓“三猛战术”,是指作战时要“猛打、猛冲、猛追”。
“三猛战术”是典型的中国军队的战术和军事风格之一。在近代,各军事院校和讲武堂,都倡导并实践过这种战术和风格,只不过表述各有不同而已。例如云南讲武堂出身的朱德就很重视“三猛战术” ,他早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护国战争,征战云南和四川,“三猛战术”就使他“一战闻名”。“三猛战术”也是黄埔军校倡导的军事要略之一,黄埔学生军东征叛将陈炯明,多次战役战斗都屡见“三猛战术”之魂。北伐军征战湖南、江西、湖北等地,“三猛战术”助其打败北洋军阀,占领了半个中国。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中,就有很多北伐军;朱德陈毅带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基本都参加过北伐。这两支部队在井冈山会师,组成工农红军(其中不少黄埔军校师生),肯定会把北伐军中好的战略战术带过来并发扬光大,在总的战略战术指导下,“三猛战术”自然而然成了井冈山军事斗争的优良战术之一。
1973年夏天,我参加了一个革命故事创作组去井冈山采风。在敬老院访问老赤卫队员时,他们给我们讲述了一些井冈山的军事斗争,几乎凡言战斗,都口口不离“猛打、猛冲、猛追”。当时有人小心地在旁提醒说:“喂,别说‘三猛战术’,那是林彪的东西,正在批判呢!”老赤卫队员却说:“我们不晓得是哪个的东西?林彪还没有上山的时候,我们跟着毛委员打仗就是猛打、猛冲、猛追。当时打仗就是靠勇敢,你不猛打、猛冲、猛追,打得萧家璧赢?打得茶陵和遂川下?……”老赤卫队员讲的是事实。
朱德上井冈山后,也是用“三猛战术”,开创了井冈山斗争的新局面。典型战例就是七溪岭战斗和攻占永新城。据战斗亲历者萧克和原红四军第28团一营二连党代表唐天际等回忆:1928年5月上旬,红四军刚成立,敌军就从永新城窜出一个师,其中敌81团向五斗江进犯。朱德指挥红28团迎敌。当时敌势汹汹,并有一个连占据了制高点,但我军沉着出击,唐天际的二连奉命去夺取这个制高点,其艰难是可以想象的。战士们靠的是勇敢和灵活,“我们接近敌人以后,用排子手榴弹向敌人一个猛打。经过短时的激烈迎战,夺取了敌人的制高点”。 “山上的敌人被我们打挎的时候,敌人的后续部队在山腰中无法展开。我们乘胜追击……。一连追了两三个小时的路”,“与友邻部队一起,将敌人大部分歼灭,残敌向永新逃窜。我们第二天追到永新,第一次占领了永新城”。大家都认为这一仗打得漂亮,有什么战术特点呢?唐天际说:“是采取近战的办法,集中主力强攻五斗江后面被敌人占领的那个山头,在短时间内把敌先头部队的‘要害’打垮了,并乘敌后续部队在山腰中无法展开,乘胜追击,沿途敌伤兵也不管,武器也不要,一直追到仓下附近”。你不猛追,就要被批评。当时大家只追到仓下没有再追下去,事后就受到朱德军长的严厉批评。他说:“28团就地反击,打得很好,缴了几百支枪。但是有个缺点就是没有追击……,如果打垮了他们后一直追下去,追他个60里,追到拿山,就可以把他们消灭。”果断、猛打猛攻(冲)猛追,才能蠃得战机,夺取全胜。二占永新时,战术作风依然是这样的。红28团在草市垇附近设伏,当敌79团开进时,“我们便向敌人猛袭,一下子把敌人打垮了”,我们一直追……把二连改为前卫,一直追到永新城,“和敌人进行街头巷战,”“不到一小时就攻下了永新城”。当然,这一仗,还得益于运用了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的战术,创造了有利战机。
三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