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参加辽东军区军事会议时的程世才(二排右三)与罗舜初(二排右一)。
1912年8月8日,程世才出生于湖北礼山(今大悟)宣化店东程家洼一个贫农家庭,从小就过着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形成了勤劳勇敢、敢于反抗压迫、渴求光明的性格特点。1929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鄂东北地区点燃了黄麻起义的革命火炬,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宣告成立。一批最早觉醒的农民群众,纷纷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向反动统治阶级猛烈冲击,走武装斗争的道路,程世才就是其中的成员之一。
1930年4月12日,鄂豫皖边区红军整编为红一军,在正副军长许继慎、徐向前(同为黄埔一期毕业)的领导下,这支虽辖3个师但只有2000之众的工农武装屡创佳绩。这一年,时年18岁的程世才加入了这支红军劲旅。在许继慎、徐向前领导下,小小年纪的程世才冲锋在前,展现出强悍善战的素质。
1931年1月,黄埔四期毕业的曾中生全面主持鄂豫皖工作,他把许继慎领导的红一军、蔡申熙(黄埔一期毕业)领导的红十五军整编为红四军(军长邝继勋,参谋长徐向前):原红十五军改编为红十师,蔡申熙留任师长;原红一军改编为红十一师,许继慎留任师长。从这时起,程世才相当一段时间战斗在红十一师三十三团,亲历了许多大战、恶战。
红四军成立后,国民党“围剿”军转而采取“深沟高垒”的战术,动辄修筑四五道战壕,然后固守不出,红军战士们嘲讽他们为“乌龟战术”。不过,由于红军部队缺少重武器,同时缺乏攻坚经验,一时间还确实拿“乌龟战术”没有办法。经过几天琢磨,曾中生、徐向前、蔡申熙、许继慎四位黄埔高材生们想出了围点打援、坑道爆破和飘忽战术三种破敌之法,并将率部试阵的任务交给了红十一师。
红十一师试阵的第一仗,是“打援”于湖北麻城北部的磨角楼。磨角楼驻军只有国民党第三十师夏斗寅部一个营,但构建了坚固的纵深防御体系。按照计划,红十师主力向磨角楼发起攻击,做出强攻的姿态,迫使守敌向后方求援。夏斗寅不知是计,派四个团紧急驰援,结果被等候已久的许继慎逮个正着。他指挥红十一师以逸待劳,迎头痛击,击溃援兵。敌人援兵一退,磨角楼守敌见大势已去,也放弃抵抗。
磨角楼一仗,虽然歼敌只有数百人,但在红四方面军战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开创了“围点打援”的先河,从此这个战术成为红四方面军克敌制胜的主要法宝。后来,“围点打援”成为程世才的“惯伎”(国民党军官语),不能不说是早期战斗生涯的历练。
湖北孝感县双桥镇(今属大悟县)大战,是红十一师试阵的又一恶仗。
红四军为扩大战果,主动向平汉路出击,曾冒雪截获一列军车,毙俘敌军2000余人。红军的袭扰,使平汉路北部交通大动脉处于瘫痪状态,蒋介石急令国民党湖北孝感驻军岳维峻第三十四师前往解围。1931年3月上旬,红四军侦知岳部动向后,从50里外奔袭敌人,战斗在双桥镇打响,红十师、红十一师分别从澴水两岸展开进攻。兵法曰:倍则攻之,十则围之。岳维峻部拥有超过6个团的兵力,红军参战部队加上地方武装也只有6个团,兵力略处下风。按照常规,这只能打场击溃战。但是,由于程世才等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竟然打成了歼灭战。经过七个小时搏斗,红军毙敌上千人,俘敌5000多人,缴枪6000多支。
这是红四军第一次通过飘忽作战(运动战),取得歼敌一个师的空前大捷,这场胜利宣告鄂豫皖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取得最后的胜利。带领部队摸索和实践新战法的许继慎、蔡申熙、曾中生、徐向前,成为开创红四方面军战略战术的“黄埔四杰”。徐向前带兵有道,治军有方,反复指出练兵的内容:一练胆量,二练技术,三练战术,四练行军,五练作风。他认为,作风就是战斗力,要求各级干部必须身先士卒,英勇顽强,敢于手榴弹开花、刺刀见红,要能“硬着头皮顶住”、“坚持最后五分钟”。在他的严格要求和培养下,红四方面军部队形成了“狠、硬、快、猛、活”的战斗作风,在战争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
在以徐向前为代表的“黄埔四杰”的感染下,已经“有勇”的程世才进一步向“有谋”迈进。这期间,战斗在红十一师三十三团的程世才如鱼得水。他身材高大,体格强健,作战冲在最前面,行军时身上背着的子弹、干粮总是比别人多。1931年春,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四杰”的影响下,程世才不仅努力学习战术,还开始培养起战略意识。
1931年10月,李先念带领300余名青年加入红军,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政委,成为程世才的直接领导,是程世才革命生涯的引路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