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夏,杜义德(中排右二)与中原野战军部分领导同志合影
“保存自己”
1940年秋天,为粉碎日军对华北全面进攻,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这个时候,刘邓首长派杜义德前往冀南地区,担任一二九师新四旅副旅长。他到职后首先投入“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战斗,率部破击德石铁路以及邯郸至大名公路,并消灭了沿路和沿线的许多日军、伪军。
1941年5月,杜义德被任命为冀南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次年3月又兼任冀南区的地委书记,全面领导分区的抗日斗争。
1942年4月29日凌晨1时多,情报人员报告,发现日伪军异常集结。上午10时左右,军分区机关和区党委、行署机关及各部队被敌人压缩到十二里庄一带,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小,这就是敌人蓄谋已久的“四二九铁壁大合围”。为了这次“大合围”,日军共调集1万余人及大批伪军,企图彻底摧毁冀南抗日根据地,第二军分区更是进攻重点。就在最危险的关头,狂风大作,尘沙飞扬,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使天昏地暗,能见度不出十步,敌我双方都觉得仿佛一条黄龙从天而降。敌人无法出击,只能在碉堡里胡乱地向外开枪。由于天气帮忙,杜义德率部队成功突过了第一道封锁线,但是危险并没有解除。在马头镇,部队再次遇到敌人合击,一颗炮弹落在杜义德坐骑边。杜义德反应很快,从马背上一跃而下,战马被炮弹击中,一块弹片扎进杜义德的左大腿内侧,他咬牙拔出弹片,鲜血立即染红了军裤,旁边的战士赶紧用绷带给他包扎。
为了节省有限的弹药,眼看着日伪越来越近,杜义德一声令下率先端起刺刀,跃到鬼子面前,大吼一声,刺向敌人的胸口。随即,他从毙命的敌人身上撕下一块布,缠紧身上的伤口,又扑向下一个敌人……在他的带动下,部队硬生生地冲出一道缺口,成功转移。
1942年全年,包括第二军分区在内的冀南部队共进行大小战斗2500余次,平均每天7次;1943年2月里,28天共进行战斗270余次,平均每天9次多。战争的残酷和惨烈,由此可见一斑。
冀南地处平原,没有大山、森林和湖泊,缺少游击战可以利用的险要地形。“青纱帐”未起或已落的季节,部队开展行动就更加困难。“在最困难的时候,”杜义德回忆说,“甚至只要能够保存自己就是一种巨大的胜利。”
“演武专家”
作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杜义德在冀南大地的“演武”战绩非凡,并锻炼了独当一面的战略领导能力。1943年起,冀南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先是大旱8个月,接着又是蝗虫灾害。这时,日军加紧对八路军冀南军区的进攻。第二军分区的斗争,自然也陷入困难局面。杜义德认为“局势对我方十分不利,但我们已经有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一方面机关精简整编、发展生产,另一方面更加灵活地与敌人斗争”。杜义德领导第二军分区组织了7个武工队,共63人。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的活动马上就起到了神奇的作用。
夜晚,武工队靠近敌人碉堡后,把宣传品和标语扔进去,还把已经投诚的伪军编成组派去喊话,利用他们认识的老乡或同学做工作。事实证明,这些瓦解伪军工作成效明显。武工队还在伪军中建立了“耳目”,日军一旦准备“扫荡”,第二军分区就能及时得到消息。军分区部队经过敌人据点的时候,就有伪军中的“耳目”放行。一次,第二军分区副政委李定灼在日军的突袭中受伤被捕,立即有“耳目”通报说李定灼被暂时关押在某据点里。杜义德听说后组织武工队营救,伪军中的“耳目”做通了看守的工作,合力救出了李定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