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使得早慧早熟的胡耀邦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胡耀邦的中学英语老师喻科盈老人说:“我的印象是,他天资聪明,学习认真,不懂就问,好追根求源,成绩优秀,在班上一直是佼佼者。”
胡耀邦在浏阳公学的同班同学俞文彬也清楚地记得:“我们同学对耀邦的印象是很深刻的,因为他是全校的高才生,各科成绩都很好。尤其是语文和英语,经常受到老师的称赞,他的作文常被张贴在墙壁上给同学们示范。他是班干部,组织能力强,所以同学们都很佩服他、尊敬他。”
胡耀邦与姨表兄杨世峻是同班同学,两人非常要好。杨世峻比胡耀邦大两岁,人高马大,十分威武;但书没有胡耀邦读得好,考试遇到难题答不出来的时候,就找胡耀邦帮忙。胡耀邦个子小,坐在教室前面,考试时一有东西打到他身上,就知道是表哥的小纸团。胡耀邦就将答案写在纸团上,再扔回去。
与杨世峻在一起,胡耀邦很有安全感,不用再担心大同学欺负他。每当一些有钱人家的孩子跟他过不去时,杨世峻总是出手相助,奋力解救。
这种取长补短的“互助”,可以说是他们一生友谊的开始。后来,杨世峻先胡耀邦参加了红军,并改名杨勇。这位在长期革命战争烽火中建功立业的勇士,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新中国第一次授衔时,被授予上将军衔。
在课余活动时,胡耀邦也很活跃。他喜欢朗诵,擅长演讲,是校鼓乐队的鼓手,喜欢参加竞争性的运动,担任过篮球队的队长。
胡耀邦虽然只在浏阳公学待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却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里,他接触到自然科学与西方的学科;在这里,他有机会阅读报纸,接触社会,眼界大开;他还结识了一些思想进步的同学,了解到红军游击队的活动情况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走出家乡
胡耀邦的家乡,是中共活动的中心地带。红军走后的1928年,文家市恢复了党组织,成立了雇农协会。胡耀邦的父母和哥哥姐姐都参加了革命。父亲胡祖仑是乡苏维埃政府的土地委员,母亲刘明伦虽然是小脚,也当上了乡妇联主任,哥哥胡耀福是儿童团长,后任团支部书记,与谭震林、毛泽民等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很熟悉。
在家人的影响下,胡耀邦也投入了土地革命的洪流。据钱江所著《胡耀邦的家世和童年》所载,1929年12月,回家度假的胡耀邦由里仁乡少共书记杨国英介绍,秘密加入了青年团。
1930年4月,浏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根据中共湘鄂特委部署,浏阳县的赤卫队在东乡组织武装暴动。此时,由军长黄公略率领的红六军由东而来,一度攻占了浏阳县城。
红军前锋将到,浏阳全城戒严,学校停课,浏阳公学的学生被强制疏散。胡耀邦随同学们到了长沙。家乡人得知后派人把胡耀邦找了回来,让他担任乡少年先锋队队长兼儿童团团长。胡耀邦从此告别了学校,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胡耀邦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认为世道太不公平。
胡耀邦有一个姐姐叫胡石英,村里人都叫她石姑。为了供胡耀邦上学,她每天不知疲倦地织布。但她被许配给一个好吃懒做的二流子,备受虐待,竟被夫家活活打死。这件事对胡耀邦的刺激很大。直至1988年冬天,他与人谈起此事还愤然于色,说:“我当初为什么参加革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姐姐被人欺负死了,世道太不公平了嘛!”
胡耀邦回到家乡之前,乡少共组织已有两名工作人员,都是胡耀邦的小学同学,如今迎回了组织能力特别强的胡耀邦,他们非常高兴,于是决定创办一所“少共列宁学校”,开设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课,胡耀邦担任政治和文化教员。这个学校办得很有特色,引起了乡间农民的注意,并因此得到浏阳少共儿童总局的表扬。
在这段日子里,手提一个石灰桶走村串乡,在墙壁上书写大幅标语,是胡耀邦经常从事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上团中央第一书记,还曾多次回忆起自己的这番经历。
胡耀邦入团比哥哥胡耀福早两个月。但大他四岁的耀福进步快些,入团后就担任团支部书记。不久,胡耀福自由恋爱了,对象是家住文家市的姑娘刘清华。他们两人都投身农民运动,由此相识、相爱。
当年的浏阳农村,绝大多数婚姻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看到哥哥自由恋爱,胡耀邦真心诚意地支持。1930年9月,胡耀福和刘清华结婚时,弟弟胡耀邦当主婚人,这在浏阳乡间是破天荒的事情。
哥哥结婚后一个月,胡耀邦于10月间被调到区委做宣传工作。他刚到区委不久,就碰上中共湘东特委派人到浏阳来挑选青年干部。刚开始,选中的是胡耀福。但胡耀福刚刚结婚,有了家室拖累;加上大哥胡耀襄病逝后,他已是胡家顶门立户的绝对壮劳力。左思右想,胡耀福推托了。于是,胡耀邦入选,前往江西。从此,胡耀邦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生他养他的胡氏祖居,走上了九死一生的革命道路。
告别家人的那天,母亲拖着小脚为小儿子送行。这时,胡耀邦刚满十五岁。
胡耀邦走了,胡耀福留在了家中。新中国成立后,胡耀邦在不同场合多次说,哥哥胡耀福参加革命比我早,在革命队伍中的相识多,他要是到了湘赣苏区,那要比我有出息。
(摘自《名人传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