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史海秘闻>>正文
《铁道游击队》背后的真情往事
2010-12-17 17:30:38
来源:《今晚报》
作者:于继增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铁道游击队》,是一部真实反映我游击健儿在铁路线上开展抗日斗争的绚丽画卷。同名电影主题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更是在人们的传唱中经久不衰。

  作者刘知侠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作品背后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真情故事?

  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是一部真实反映我游击健儿在铁路线上开展抗日斗争的绚丽画卷。这部作品自问世以来,不仅以曲折惊险的情节、幽默抒情的风格自立于现代军事题材之林,而且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浩大精神感染了几代中国人。同名电影主题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更是在人们的传唱中经久不衰。

  那么,这部优秀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作者刘知侠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作品背后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真情故事?

  火车“咣当”声伴随他的童年

  刘知侠与铁路结缘始于他的幼年时代。

  刘知侠原名刘兆麟,曾易名刘痴侠,发表作品时改为知侠,1918年2月7日出生于河南省汲县(现卫辉市)柳卫村。道清铁路(滑县道口镇——博爱县清化镇)就从他家村边经过,他时常跟着在铁路道班房里当护路工的父亲和工友们闲聊,听到许多发生在铁路上的传奇故事。由于家境贫寒,小知侠不得不在铁路边上捡煤核,在荒堤上放猪。也从小就学会了扒火车,还在火车站当过义务练习生。

  刘知侠11岁那年才进入当地一所半工半读的小学。小学毕业后,多亏校长李祥芝说服他父亲,考取了县城省立第十二中学(即现卫辉中学)。李校长资助学习优秀的知侠读了两年,这位校长不幸去世后,知侠就失去了学习机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刘知侠随父亲和铁路员工撤到了黄河以南谋生。1938年3月,作为一名进步的、喜好文学的爱国青年,刘知侠怀着满腔革命热情奔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翌年5月毕业后,留校从事军事教学,先后任抗大分校区队长、队长和军事教员。这年冬天,为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到敌人后方去”的号召,组成了抗大一分校,他随校东迁到山西太行山区。在行军路上,表现突出的刘知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年他21岁。

  因为刘知侠在家乡曾经上过几年学,而且天资聪慧,勤奋好学,能读书写字,所以部队首长和战友们就鼓励他拿起笔来。就这样,刘知侠一手拿着枪,一手握起了笔。1940年春节过后,刘知侠开始在《抗大文艺》上发表作品,同时从事搞墙报、写美术字、画伟人像等宣传工作。于是,有文艺特长的刘知侠被分配到抗大文工团担任领导工作。

  在微山湖和游击队员大碗喝酒

    1943年夏天,山东军区在莒南县抗日根据地召开英模大会。根据地的报刊记者和编辑人员都参加大会,一面帮助会务人员整理和编印英雄、模范的事迹材料,一面对这些英雄人物进行采访。刘知侠所在的《山东文化》编辑室也投入了这一工作。

  就是在这次英模会上,刘知侠认识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被评为甲级战斗英雄的徐广田的报告,以及铁道游击队战友们创造的惊人事迹,深深地吸引了刘知侠,并在与会者中引起极大的轰动。

  铁道游击队是1940年1月25日由八路军115师苏鲁支队在枣庄成立的一支抗日武装,始称“枣庄铁道队”,正式建队称“鲁南铁道队”,隶属鲁南军区,有队员300余人。他们以微山湖为依托,截列车,打洋行,毁铁路,炸桥梁,在铁道线上与日伪展开殊死搏斗。铁道队还护送刘少奇、陈毅、罗荣桓等千余名将士成功越过津浦线。他们经受了最严酷的考验,所创造的传奇事迹轰动了整个华东战场。被鲁南军区政治委员肖华誉为“怀中利剑,袖中匕首”,被山东军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称为“一把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

  英模会后,刘知侠对铁道游击队中队长徐广田和政委杜季伟作过多次访问,对铁道游击队的整个对敌斗争经历有了一个轮廓认识,对他们进行的一些重要战斗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刘知侠开始对所采访的材料进行整理和构思,并确定用“章回体”的形式来表现。在动笔前,他经常把采访到的铁道游击队的杀敌故事讲给同志们听,大家都听得如痴如醉。

  书稿第一部分写成后,便以《铁道队》为题在《山东文化》上连载两期。作品一经发表,便引起了极大反响,战士们争相传阅。不久,刘知侠接到了铁道游击队领导的来信,信中说像徐广田这样的英雄人物,铁道游击队还有一些,因为对敌斗争任务比较紧张,他们只能派徐广田一个人去参加英模会。“如果你能够到我们这里来,和我们一道生活一段时间,对我们的战斗生活作多方面的了解,一定会比现在写得更好。”

  刘知侠感到这实际上对作品有意见,为此,就把《铁道队》的写作暂时停下,已写出的那一部分稿子,也停止连载了。他决心到铁道游击队去,亲身体验他们火热的战斗生活,使作品更能反映出游击队员们的真实风貌。

  1944年,刘知侠第一次去铁道游击队。当时枣庄、临城还有敌人,刘知侠绕道南边过津浦铁路,到达微山湖,和这些英雄好汉们在一起生活,大碗喝酒,谈笑风生。他们热情、爽直、机智、勇敢的精神强烈地感染了刘知侠。一有空闲,刘知侠就向他们采访多年来在铁道线上英勇歼敌的事迹。刘知侠还走遍了微山湖畔和铁路两侧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寻访帮助过游击队的铁路工人、渔民、农民以及潜伏在敌人内部做情报工作的“关系”。他们都与铁道游击队有着生死之交,谈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杀敌故事。这次采访,使刘知侠对游击队在铁道线上的战斗、工作和生活,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极深的感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芳林嫂”等的人物原型就是在这次走访中发现的。刘知侠和队员们建立了深厚友谊,荣幸地成为铁道游击队的“荣誉队员”。铁道游击队队长刘金山还把从日军手里缴获的一支轻型驳壳枪当做礼物送给了他。

  1946年五六月间,刘知侠再次奔赴铁道游击队所在地——枣庄。刘知侠找到这些昔日的铁道游击队英雄,进行深入、详细的采访,又补充了大量新的材料,于是开始着手撰写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初稿。刘知侠开始写的也是真人真事。但尽管《铁道游击队》中的人物都有生活原型,但不可能都把这几十个人都“写上去”,必须浓缩和概括,使人物典型化。比如,先后有4人担任过铁道游击队的政委,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番传奇经历,作者便根据4个政委的个性和特点,以杜季伟为主塑造了一个政委——李正的形象。而“芳林嫂”的生活原型也有3个,也只能浓缩为一人。因而,《铁道游击队》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其中的故事、人物,却不是编造杜撰出来的,他们都是当时战斗生活中真实存在的。

  在这战火燃烧的危难时刻,刘知侠不得不暂时打消了写作《铁道游击队》的念头,作为一名山东兵团《前线报》特派记者随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目睹了蒋家王朝60万人马全军覆没的场面,并写出了大量反映淮海战役的小说和纪实文学。

  风靡全国的“读铁道忆抗战”


  新中国成立后,刘知侠担任了济南市文联主任,山东省文联编创部部长、秘书长、党组成员。1952年,刘知侠请了一年长假,再次将未完成的《铁道游击队》写作提上了日程。

  由于事隔多年,为了重温当年铁道游击队以及整个抗战时期的斗争情形,唤醒当年与铁道游击队共同生活、参加战斗的激情和冲动,刘知侠又找到了小说中人物李正和王强的原型——杜季伟、王志胜等采访;又一次到鲁南去寻找当年铁道游击队的主要战场——早已坍塌的碳厂、洋行、打票车的三孔桥等;又夜宿微山岛,访问了这一带村庄的老百姓。从鲁南回来后,刘知侠就开始在济南大明湖畔赶写。据刘知侠的夫人刘真骅后来介绍说:“现在《铁道游击队》已经得到读者的认可,但知侠写成这本书颇费周折,一个初中学历的人想驾驭这样一部小说,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更加立体生动地塑造英雄形象,力求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塑造中华民族自己的抗日英雄,他还专门剖析了一遍《水浒传》的写作技巧,“在写作上尽可能注意以中国民族文学的特点来刻画人物,避免一些欧化的词句和过于离奇的布局与穿插,把它写得有头有尾,故事线索鲜明,使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小高潮。”刘知侠在《铁道游击队创作经过》中如是说。

  从1943年“英模报告会”与铁道游击队英雄偶然邂逅,让刘知侠萌生写作此书的念头,随后几年他数次深入实地采访,到最后成书,经历整整10年,真可谓十年磨一剑。4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于1954年1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在读者中引起强烈震撼。“铁道游击队”成了那个年代令人热血沸腾的代名词,作品中的英雄更是成为社会群体崇拜的偶像,以至于“走火入魔”。据当时《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位青年读者说:“有一阵子我老想扒上奔驰的公共汽车”。甚至出现了“起名热”,小说中“王强”、“小波”等英雄的名字也被很多年轻父母用来为子女命名。

  《铁道游击队》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较早的长篇小说之一,那史诗般的篇章带领人们又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也使铁道游击队的光辉事迹广为流传;而铁道游击队精彩神奇的战斗故事又为作品增色添彩,使其成为供不应求的畅销书。当年即一版再版,仅上海一家出版社就印行了60多次,陆续出版了400多万册,创造了出版史上的奇迹。由作者刘知侠亲自担任编剧的《铁道游击队》也拍成电影,一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陶醉了无数观众。接着改编成连环画、山东评书、交响音乐等,并先后被译成英、俄、日、法、德、越等10种文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打击侵略者的传奇经典,在各国拥有众多的读者。刘知侠因此一举成名,并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地位。

  1959年,刘知侠出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兼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主席、《山东文学》杂志主编。同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60年以后创作短篇小说《红嫂》、中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芳林嫂》等多篇作品,出版了《沂蒙故事集》。微山湖、沂蒙山、铁道线上的战斗生活,成为刘知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芳林嫂”冒死收留落难作家

    就是这样一部深受广大群众喜欢的优秀作品,在“文革”中也没能逃脱被批判的命运,作者刘知侠也经历了非人的磨难。

  “文革”开始后,极“左”思潮泛滥,传统文化和优秀作品几乎全都被否定。刘知侠等作家、艺术家首当其冲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大字报铺天盖地而来。“山东省的文艺黑线头子”、“苏修特务”等数不清的黑帽子,一并强加于他。造反派把刘知侠囚禁到牛棚,珍贵的战地日记和资料也被抄走,还经常拿他游街示众,批判斗争,遭到毒打和非人的折磨。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组图:游泳池 卫生间…如何修缮中南海内毛泽东住所
·下一篇:中共“一大”档案中的“重庆报告”
·杜季伟:铁道游击队的创建与发展
·“大型红色经典舞剧《铁道游击队》”登陆羊城
·因创新而震撼——观大型红色经典舞剧《铁道游击队》有感
·铁道游击队:送首长过敌占区 “生死薄”威慑伪保长
·铁道游击队:送首长过敌占区 “生死薄”威慑伪保长
·图:《铁道游击队展览》在南京开展
·“铁道游击队展”南京开展 100多件文物讲述抗日史
·《铁道游击队展》在江东门纪念馆开幕
·江苏:铁道游击队展览门票10元/人次
·徐广田与“铁道游击队”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李中权同志生平(图)
瞻仰先烈事迹,缅怀红色经典——安师大江淮社工“向
细雨传递雷锋情 青春托起中国梦——雷锋导游团队赴王
校彦利、刘瑜晴:八追寻红色足迹:洛师学子重走长征
特稿:八追寻红色足迹:洛师学子重走长征路——记洛
刘姣:猴场会址工作人员赴红色景点参观学习(组图)
特稿:猴场会址工作人员赴红色景点参观学习(组图)
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