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铁道游击队》也在1966年5月成为首批被点名批判的电影之一。江青在那篇著名的《关于电影问题的谈话》中,对《铁道游击队》严厉批判道:“没写主席关于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写的是主席批判的游击主义。游击队不靠群众,都是神兵,只有芳林嫂一个群众。有政委,看不到政治工作,不像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无产阶级游击队,像一帮农民、小资产阶级队伍。没写党的领导,不像八路军领导的,单纯地搞惊险神奇动作,宣传个人英雄主义。”当时还批判说,影片插曲“也很反动”,这个主题歌很不健康,“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最恶毒,是“用低俗的歌曲恶毒攻击伟大领袖毛主席”。电影女主角“芳林嫂”的扮演者秦怡,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原型,均被“对号入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铁道游击队》一下子成了“大毒草”,遭到长期查禁。
为了躲避造反派的非人折磨,刘知侠在一个深夜,撕破床单,结成布绳,拴在窗口上,从囚禁他的三楼逃了出来,跑到济南市郊的刘桂清家中。刘桂清是《铁道游击队》中“芳林嫂”的人物原型之一。当年刘知侠去微山湖采访,得知刘桂清的丈夫是铁路工人,被日军杀害了,这位坚强的女人带着女儿毅然参加了抗日,多次掩护伤员,送情报,带路袭击敌人,被队员们亲切地称呼为“二嫂”。她曾与铁道游击队的政委洪振海产生爱情,但老洪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后来的丈夫也被国民党军杀害了。全国解放后,刘桂清在济南槐村街落了户。《铁道游击队》的小说和电影出来后,人们渐渐知道了这里住着一个“芳林嫂”。刘知侠也时常与这位革命老人见面、团聚。
“文革”初期的那个深夜,这位当初在日军严刑拷打下未曾流过泪的“芳林嫂”,望着冒死前来、被折磨得遍体鳞伤的刘知侠,不禁泪湿满襟。她毫不犹豫地将他收留下来,并对他说:“大兄弟,你只管在我这里住就行了,保你没事!”造反派把关于刘知侠的通缉令贴满大街小巷,还故意贴在她的门前,并且进行了多次搜查。“芳林嫂”临危不惧,机智果敢,运用当年的掩护经验,在儿女和朋友们的帮助下,使落难的刘知侠躲过搜捕。在风声日紧的情势下,刘桂清悄悄把刘知侠转移到肥城县的一个偏僻山村里,托付给自己的亲戚。
那时山村没有邮局,党性极强的刘知侠竟求人到离肥城百里远的泰安,寄出3个月的12元党费,他的藏身之处由此暴露,再次遭到追捕。幸亏他警惕性高,凌晨4点前脚刚走,济南的造反派上午就赶到了肥城搜查。在外游走五六个县城、漂泊了十几天后,刘知侠再次投奔刘桂清家。“在掩护的过程中,她一方面为我治伤,一方面还要应付造反派袭扰。造反派在她门前活动,寻机搜捕我,出现很多危险的情况,由于她机智的安排都转危为安,直到4个月后形势好转,我才安全地回到工作单位。”刘知侠后来深情地回忆了刘桂清在危难关头对他的救助,专门写了一部以她为原型的中篇小说《芳林嫂》。刘知侠当时还得知,早在他避难前4个月,原铁道游击队副队长(“王强”原型)、后在枣庄某处任党委书记的王志胜也被打成了“走资派”,因不堪忍受造反派的拷打,也跑到济南刘桂清家里躲起来,逃过一劫。
1979年2月28日,中共山东省委宣布,“过去对刘知侠等作家的批判是错误的,强加给他们的一切污蔑不实之词,要统统推倒,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刘知侠原配妻子刘苏1968年去世,留下6个孩子和两个80岁的老人。经人介绍,刘知侠和工厂机关干部刘真骅于1972年结婚。1986年刘知侠夫妇定居青岛。年近古稀的刘知侠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沂蒙飞虎》,40万字的《知侠中短篇小说选》以及20万字的《战地日记——淮海战役见闻录》等。1991年9月30日上午,在青岛市举行的老干部国际形势座谈会上,刘知侠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慷慨陈词,突发脑溢血,猝然倒下,生命定格在浩然激荡的73岁。
在刘知侠逝世第二年,刘真骅将他与其前妻的骨灰一起捧回了他河南的家乡,安葬在卫辉市南郊。
(摘自《文史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