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二方面军长征的历史上,过金沙江是一次代价很小的渡江行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记载,1936年4月25日到28日,从石鼓向金沙江的上游木瓜寨、木取独、余化达、士可、巨甸等,借助7条船,28个民工,通过乘船、竹筏、木排等办法渡江,马匹则涉水泅渡。
但是从一些老红军生前的回忆,可以看出有二军团的6师、六军团的17师是浮桥过的金沙江。以下是收集到的当事人的回忆。
一、先头部队最早过江的周其友回忆
周其友是2军团6师的连长,他的回忆文章《金沙夜渡》提到,攻击部队分三个突击队,第一突击队300多人,任务是打掉金沙江对岸的碉堡;第二突击队,700多人,任务是夺取渡船,支援第一突击队;第三突击队600人,主要是搭浮桥。文章记载,是晚上突击,次日达到金沙江的北岸,按照记载,应该是25日的早晨。
1979年,湖南省大庸县的党史工作田明到南京部队干休所采访了老红军向文清,向文清回忆了搭浮桥的过程,浮桥搭好,应该在25日的下午,部队开始通过,但是很快的链接浮桥的绳子断了,工兵再次搞好,部队接着过江。
二、六军团的朱家胜回忆
朱家胜少将90年代自己一字一字写的回忆录《飘动的篝火》,第209页,说明,红17师,在4月17日上午,在石鼓过江,已经是小船、木料、木板参差不齐架成人马通行的临时浮桥。
三、1996年在贵州参加2军团的薛德明回忆
1996年解放日报组织了《长征路上访红军》的采访活动,在贵阳干休所的薛德明回忆了浮桥过金沙江的惊险,1936年在黔西县参加红军,爬过金沙江浮桥的历史。“我最后是爬过去的”,因为金沙江水势汹涌,浮桥是晃动的,桥板之间巨大的豁口就像水兽的大嘴。
四、张家界老红军候宗元的回忆
4月份还健在的2军团的红军候宗元,1936年一家人8口参加长征,在过金沙江时9岁左右,骑在马上,敌机轰炸,马落入江中,后来,马游过金沙江,他的父亲看看儿子还活着没有,没想到还活着。过金沙江一家人5口聚会一次,不久叔叔就牺牲在哈巴雪山。侯宗元的父亲在长征到甘肃境内重伤,侯宗元留下照顾父亲,父亲牺牲后,就在当地生活,解放后参军。
95岁的候宗元记忆力清楚,表达清楚。
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云南省的记者采访玉龙县石鼓镇的当事人,有人在叙述中提到浮桥。
过金沙江,船渡、泅渡、木筏、竹筏、拉着马尾巴等,少将曾涤曾经回忆,自己是靠一张八仙桌过的金沙江。
有个疑问,既然有浮桥,为什么很多的部队乘船过江?2、6军团渡过金沙江的一段是一条从北向南的江面,两边是大山,后面有国民党的追兵,部队不可能拥挤在石鼓镇一个渡口,于是总指挥部做出了决定,沿江北上,梯次渡江的办法。因为即使全部在石鼓浮桥过江,也要沿江北上。在石鼓,地势较为开阔,容易受到敌人的飞机的轰炸,1万多人拥挤在一个渡口是不明智的。工兵回忆,浮桥搭好之后,很快又断了,部队不会坐以待桥。
以上当事人的回忆,证明二、六军团的一部分是浮桥过的金沙江。按照部队的编制,大概有3000人以上是浮桥过金沙江的,地点在现在的石鼓镇附近。
作为佐证,六军团工兵连1934年9月西征的时候,曾经在清水江搭浮桥,1936年2月初,在鸭池河,六军团工兵连也曾经成功搭建浮桥。根据记载,军团的每一个师都有自己的工兵连,云南石鼓镇当时的木料靠近江边,有条件搭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