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照锦衣,遍地似金”的地名由来,到相传为宋代画家范宽名作《溪山行旅图》的取景地;从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到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照金,从历史长河中走来,带着文化底蕴和红色印记不断发展变迁。
近年来,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抢抓乡村振兴等机遇,打基础、兴产业、富群众,实现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昔日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的偏远小镇,已成为一座基础设施齐全、环境友好、管理完善、就业充分、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名镇。
艾草香“引来”致富产业
还未入村,一缕缕艾草香便沁人心脾。10月11日,照金镇高尔塬村艾草加工厂内,几台提绒机不间断地运转着。经过粉碎、提取,一团团形似棉花的艾绒被加工出来。
每逢端午,高尔塬村家家户户采来艾草挂在门框上,驱赶蚊虫。48岁的村民杨改英没想到,漫山遍野的艾草竟成了让她致富的产物。
艾草生长于温差大、海拔高的山坡,具有高纯度、无污染、药效强等特性。2019年,高尔塬村建成艾草加工厂,引进研发加工企业并鼓励村民种植艾草。当地山坡地不便浇灌,一年只种一季庄稼,而种植艾草一年能收两茬。
这几年,杨改英在自家6亩山地种上了艾草。“一亩地一年大概能收干艾草1000公斤,每年收入有1万多元。”她说。地里活儿一完,她还能到艾草加工厂干活,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
最近,照金镇尖坪村村民信五奎忙着在大棚中采收平菇。胖乎乎的平菇摞在箱中,像雨伞,又像手掌。2015年,在耀州区支持下,信五奎建成20多座大棚,并带领村民发展平菇种植产业。
“照金山地众多、气候凉爽,适宜在夏季种植反季节菇类。高峰期,我们每天要采收500多公斤平菇,通过冷链运输销往武汉、广州等地。此外,我们还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和种植技术培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信五奎说。
近年来,照金镇打造以生态康养、绿色循环农业、农耕体验为主的3大片区和以艾草、连翘、海棠等为主的6条产业链,形成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特色产业提档升级的产业体系,推动群众持续增收,让乡亲们腰包鼓起来、生活美起来。
“红军菜”中的文旅密码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槐树桩农家乐店主张四川忙得“脚不沾地”。他的店在照金镇北梁村,邻近陈家坡会议旧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店面不大,但有一道“红军菜”吸引了不少游客。
20世纪30年代初,老一辈革命家以照金为中心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彼时,物资极其匮乏,当地的野菜成为红军战士填饱肚子的食物。因此,照金当地群众将这种在春季采收的野菜称为“红军菜”。
为保证长期供应,每年春季,张四川和家人上山采来“红军菜”存在冰箱中。“即便加了调料,‘红军菜’尝起来还是有点苦涩。难以想象,当年红军战士是怎样咽下这些野菜的。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刻苦学习。”10月1日,一位来自西安、在槐树桩农家乐就餐的小朋友说。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照金参观学习。在政府发展红色旅游的政策支持下,张四川凭借做农家饭菜的手艺,过上了富足日子。“如今,我们一家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孩子上学、工作安顿好了,老人看病也不用发愁了。”张四川说。
照金镇抢抓《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全面实施的重大机遇,坚持以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统领城镇化建设,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提速红色名镇建设步伐,打造具有红色记忆和文化脉络的特色小镇。目前,创意街区、国际滑雪场等旅游设施已投入使用。
如今,照金当地红色旅游、红色教育和休闲康养等产业快速发展。“重走红军路”等体验课程吸引广大干部群众追寻革命遗迹、接受红色教育。“红军菜”“忆苦饭”等特色菜品热卖,农家乐生意火爆,让当地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增收致富。
小学生讲红色故事
10月12日下午,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六年级学生正在上体育课。学生在体育老师指导下进行接力跑,为参加下周的校园运动会作准备。操场上,有的同学开心地奔跑着,有的同学大声喊着加油……
2002年9月,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新校区建成,原来的土坯教室变成了砖混结构。2019年,学校扩建的新校舍投入使用。同时,学校成立了合唱、足球、舞蹈、计算机等社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