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生交给祖国,把一生交给党,为了祖国的需要,我个人牺牲一切都可以。 ——何志城
一位82岁的老人,三十七年如一日,凭着一双脚板,走遍30个省、市、自治区的853个县(市),义务宣讲革命先烈事迹8937场,直接听众达454万人次,用满腔热血写就无悔人生,他就是南陵县何湾镇老共产党员何志城。
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的事迹
1950年,22岁的何志城满怀豪情,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8年,何志城随“十万大军开赴北大荒”,后转业来到黑龙江铁力市东升林场,先后担任司务长、仓库保管员、工段长兼党支部书记。也就是在这段日子里,何志城迷上了对革命先烈事迹的宣传,并把这一追求作为有生之年的奋斗理想。
1974年,何志城出差到江西南昌,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无比崇敬,他参观了南昌革命烈士纪念堂,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深深打动了他。一连几天,纪念堂还没开门,他就早早守候在门外;晚上要关门了,他还痴迷地趴在墙上,抄写着烈士事迹。一位工作人员深受感动,特地从家中取来了一本自己珍藏多年的革命先烈英雄谱和几幅先烈的相片赠送给何志城。
从南昌归来后,何志城埋头两个月,将带回的革命先烈英雄谱与抄录的革命先烈资料一遍遍阅读,一遍遍整理,完成了他平生第一篇宣讲稿。
接着,他怀揣这份宣讲稿,来到铁力市附近的小学。然而,满怀激情的何志城在掌声中第一次走上讲台,面对数百名师生热切的目光时,满肚的话语竟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在校长的鼓励下,何志城最后只得照本宣科,念完材料,草草收场。
为宣讲好革命先烈事迹,何志城一有时间就往学校跑,向老师请教字的读音。吃饭睡觉时间也不放过,打开半导体,跟着播音员,学说普通话,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宣讲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反复“练兵”后,何志城第二次来到单位附近的小学,4000余字的宣讲稿,像流水一样从他的口中流出,流进师生的心田。他动情,师生也跟着动情;他流泪,师生也跟着流泪。台上台下,融为一体,革命先烈的精神,让全体师生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
宣讲的成功,让何志城更加坚定了信心。在单位和家人的支持下,他又自费来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等地,一呆就是十多天,参观、揣摩、抄录、思考,走访当地老革命,咨询陵园工作人员,人消瘦一圈,但包里的材料却多得快装不下。何志城对这些材料视若珍宝,整天埋头其中,梳理挑拣,批阅勾画,最终形成了更加生动的宣讲材料。怀揣用心血凝成的宣讲稿和对先烈的崇敬,何志城从此踏上了宣讲革命先烈事迹的漫漫征程。
爸爸要让你的老师和同学们知道:今天的红色江山来之不易
为了能专心致志地宣讲革命先烈的事迹,1981年,52岁的何志城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回到安徽老家。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何志城已学会针对不同的宣讲对象,丰富宣讲材料内容和深度,字数也由4000字逐渐递增为5000字、6000字和7000字。
在家乡的日子里,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何志城就来到房前屋后,对着青山绿水,大声练习宣讲。他的执著和痴迷引起了家乡一些人的不理解,老伴也向何志城“发难”了:宣讲就那么重要?这一分钱报酬也没有的差事,就是傻子也不会做。何志城说:“老伴啊,我提前转业就是想能够静下心来,一门心思搞我的宣讲,怎么可能为钓鱼逗孙子而忘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呢?我的退休金就是我的报酬。我就是要唤起全社会对革命先烈献身精神的认识和感动,以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这是我无悔的选择。 ”
有一次,何志城准备到自己孩子读书的学校去宣讲,这次,一贯听话的孩子第一次与自己的父亲进行了对抗:“爸爸,您要是到我们学校宣讲,我今天就不上学了。外面好些人都说您有神经病呢。 ”何志城望着孩子,心中翻涌着一种说不清的滋味,他走近孩子,抚摸着孩子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啊,爸爸今天一定要去宣讲,你也一定要去听,爸爸一定要让你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
“885”,一个宏伟的工程,让何志城背起行囊,踏上远播革命先烈事迹的漫漫征程
早在第一次宣讲后,何志城就给自己的宣讲定下了一个目标——“681”工程,即在有生之年宣讲革命先烈事迹6000场,走遍全国省区中的800个县市,直接听众达到100万人次。 37年来,何志城正是恪守这样的信念,向“681”工程目标一步一步踏实地迈进,并在实现“681”工程后,又提出了新的“885”奋斗目标:实现宣讲8000场,跑遍全国800个城市,直接听众超过500万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