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区著书立传,把老区的事干成干好
赣南老区哺养了我15个春秋,我一直眷恋和关注她。我听长辈们讲的最多的、我本人接触最多的,就是赣南这块神圣的红土地。所以我对老区的了解和认识,首先是从赣南家乡开始的。
赣南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苏区,在那如火如荼的年代,这里的人民用乳汁、鲜血和生命支援了党和军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史料记载,苏区时代赣南参军参战的有57万人,占当时全区人口的四分之一,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0多万人。红军长征时,苏区人民在献出自己的宝贵儿女、粮食和真情的同时,再次敞开胸怀,接纳了近万名红军伤病员。当时负伤未愈留下坚持游击战争的陈毅,曾挨家挨户做工作:“老表呀,留下一个伤员吧,家里没儿子就当个儿子,没有女婿的就招为女婿,实在不行,就当个长工使。”面对红军这种极为无奈的请求,乡亲们冒着巨大风险把伤员接收下来了。红军长征走后,苏区人民遭受了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的“房屋要过火,茅草要过刀”的残酷报复。
赣南和全国其他老区一样,长期以来红与穷相伴,迟迟不能脱贫。这除了战争创伤的历史原因之外,还有地域相对封闭,经济基础先天薄弱,较长时间里“左”的农村政策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
新中国成立之后,回赣南的老红军战士络绎不绝,其中有些人还不止一次。他们以老战士的感恩之情和崇高责任,对抚平赣南的战争创伤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过不少的帮助。在三年困难时期的1960年,视赣南人民为“重生父母”的陈毅元帅,因党务国务在身,无法亲临赣南,便派妻子张茜前往自己当年战斗过的信丰、油山、大余以及梅岭一带,遍访当地乡亲,调查农户的口粮,回京后向中央作了报告。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随后,为了使广大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国务院启动了扶贫攻坚计划,赣南被列为重点扶持地区,国家地矿部组建的扶贫团也带着中央对老区人民的关怀进驻赣南,开展对口扶贫。从此赣南地区的经济开始有了长足发展。1989年秋,国家投巨资修建贯穿南北五省(沿线几乎全是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大京九铁路开通,又给赣南地区的经济全面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身在首都北京工作岗位上的我,为家乡发生的可喜变化感到欢欣鼓舞,看到了希望,增加了信心。就此,我特写了一篇题为《老区,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你》的文章,在报刊发表。
我从事老区工作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国家各有关领导部门尚无全国老区的准确完整资料。于是,策划编撰一部全面、系统、权威地介绍革命老区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的专著的想法在我脑海中产生了。
这是一项涉及全国的社会工程,作为一个社团组织来完成,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这一想法,得到了许多革命前辈的首肯和支持。特别是,在北京医院住院的名誉会长陆定一听了我的策划汇报后指示:“一定要克服困难,把这部专著写出来!”并当即用自来水硬笔题词鼓励我:“勇往直前干群同志”。德高望重的裴丽生会长也表态:“我完全支持这项重要社会工程,担任老区专著编委会主任之职,我不谦让。”热心老区事业并对老区历史颇有造诣和富有编撰经验的胥光义、冯征、姚峻老将军,欣然担任了编委会副主任,冯征还兼任执行主编和编辑部主任。在有关领导部门和老前辈们的指导下,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参与下,我作为本专著负责策划的执行副主编和编辑部常务副主任,除参与编撰外,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浩繁的组织、联络、搜集资料、向社会筹资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