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长外孙孔继宁
毛泽东主席的后代都很低调,尤其是其孙辈们更是很少以“特殊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毛泽东唯一外孙孔继宁就是这样。
出生于1962年的孔继宁是毛家的外孙辈中唯一与毛泽东有过接触的人。尽管接触不多,但外祖父对他的人生仍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孔继宁出生在中南海。因为他的生日与苏联“十月革命”俄历纪念日仅相隔两天,爷爷孔从洲将军和外公毛泽东共同为他取名“继宁”,意为继承列宁的事业。当时,毛泽东高兴地说:“继宁的出世让70岁的我‘官’升祖父级。”
人到中年的孔继宁依然英俊潇洒,他点烟的神态也酷似毛泽东,这让我们对开国伟人又多了一份不尽的思念。孔继宁没有走向政界。长大后孔继宁参军了,随后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学习。毕业后到解放军总参谋部任职,先后被派往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和中国驻英国使馆任武官助理。他说:“1997年,因为母亲身边缺人照顾,我才转业回北京。”
转业后,孔继宁开始亮相媒体,但频率并不高。在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时,他推出了影响很大的《我的长征——重走长征路》,在纪念建军80周年之际,孔继宁主持了央视开播的纪录片《父辈的战争岁月》,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主持风格亲和自然。主持这两个大型电视节目,我们可以看出,孔继宁是在以另一种形式诠释他对祖辈革命生涯的纪念,表达红色后代对革命事业的热诚之情。
对于全国人民爱戴的领袖,孔继宁曾谈过两点颇有意义的看法。他曾说:“现在很多人都很浮躁,喜欢人云亦云。比如我看到有人发牢骚说:‘毛泽东那个时候搞得那么贫困,看我们今天的生活多好!’我就想对他们说:我们吃到第五个馒头的时候就觉得自己饱了,但你不能说功劳都在那第五个馒头上,那第一个馒头没垫底吗?客观、负责地说,当时以毛泽东为首的这一批革命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我们不能要求前人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他们都做完了,后人干什么?很多东西要历史地去看待,读懂、读透历史背景才可以评价。”作为领袖的后代,孔继宁的认识是公正而充满深情的。这对那些有意无意不尊重历史的人来说,是一种警示!
孔继宁还感慨地告诉我们:“我尤其感慨主席晚年的生活,主席最悲哀的一点在于,他一生戎马,为国为民费尽心血,但自己却很少真正享受到温馨的家庭生活。”
作为毛泽东的外孙,孔继宁用“悲哀”一词形容主席的心路历程,很让人感慨万千。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一门英烈,以他最亲密的战友杨开慧和最贴心的儿子毛岸英为杰出代表,他的七个亲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除此以外,毛泽东曾为革命失去过7个儿女。这7个儿女中,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而其他6个都是在年幼时就离散或夭折了,而这6个儿女中,除了毛岸龙是他和杨开慧所生外,其他5个都是他和贺子珍的儿女。1929年女儿毛金花是在出生半个月时就给老乡抚养了,据说一年后就离开了人世。1930年,毛泽东和贺子珍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可一生下来就夭折了,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1932年出生的儿子毛岸红(小名毛毛),是毛泽东最喜爱的孩子之一,他曾说,人家叫我老毛,我的儿子叫小毛毛,比我多个毛,将来要比我强哦!可是,两年后,红军被迫长征,毛毛不得不留在苏区,毛泽东甚至没能看上毛毛一眼,毛毛就被秘密安置了。1935年,红军二渡赤水时,他们的又一个女儿出生,由于战事激烈,过了赤水河就送给老乡了,也没有留下名字。他们的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在苏联,名字叫廖瓦,十个月时就染上肺炎去世了。
在中国革命史上,确实没有人再像毛泽东那样为革命献出了如此巨大的家庭牺牲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伟人更是如此。毛泽东一生献给革命事业,而在晚年却无法享用家庭生活的美好,这是何等的悲情!
毛泽东的骨肉情让我们无不动容。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毛泽东病重时很难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人民网曾经发表过一篇回忆文章,题目是《“你要常来看我”——毛泽东与长女李敏》,毛泽东与长女李敏的最后一次见面,充满了人生的无奈,更充满了人性的关爱:
李敏第三次见到爸爸,是在她看到中央一个文件中谈到毛泽东病情以后。她不顾一切,立刻到中南海门口求见。当她见到了父亲的时候,毛泽东仰卧在床上,疾病折磨得他脸容憔悴声音微弱。但神智却十分清醒。他见到李敏站在床前,拉住了李敏的手,说:“娇娇你来看我了?”
李敏点了点头。
“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
李敏无言以对,她知道,爸爸的心正像妈妈所说的,是很孤独、很寂寞的,他希望得到爱,享受和普通人一样的天伦之乐。
“你今年多大了?”毛泽东接着问道。
“三十九了。”
“不,你三十八。”
毛泽东重病在身,还清楚地记得女儿出生的年份,这父爱之情深深地打动李敏,她心头一颤,热泪盈眶。她竭力控制自己,不使眼泪掉下来,惹爸爸伤心。
毛泽东艰难地打起手势。他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连成一个圆圈,说了一句话。
李敏没有听清,她用眼睛询问旁边的服务员,听到我爸爸说什么?服务员摇了摇头,表示他也没有听清。李敏也就没有回答。
事隔多年,有一次李敏和朋友琢磨起这个手势,才明白那是父亲用来向她打听母亲情况的表示,因为母亲曾用过“桂圆”的名字。为此,她心情极其难过,感到了一种无可挽回的遗憾。
当时,毛泽东看到李敏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没有回答,不再说话,无力地闭上眼睛,李敏就退了出来。
这就是李敏同毛泽东的最后一次会见。
读着这段令人震撼的文字,我们感受到的是伟人的平民情怀,更感受到伟人崇高的人格力量!为了中国革命的事业,为了人民大众的幸福,他牺牲的是个人的幸福,牺牲的是家庭的温暖,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