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探访
4月29日,王永水先生从金华打来电话,向我征询对金华本地筹拍的以新四军金萧支队第八大队抗日英雄史诗为题材的《番号:D8大队》20集电视连续剧中有关细菌战情节的意见。对于半个多世纪以前给义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细菌战史实,本来,除了我供职的侵华日军细菌战义乌展览馆可以提供的素材外,我的邻居、抗战期间的义乌县长朱文达就是一位经历丰富的历史见证人,可惜他已于5年前作古。值得欣慰的是,还有健在的一位百岁世纪老人、当年的第八大队特务中队中队长何志舒,是我曾祖父何昌言的故交,他或许能够进一步提供曾经亲历过的那段烽火硝烟岁月的历史记忆,来丰富影视作品的原型。
为此,我专程来到义乌东河,在原雅留村小学老师徐月英的指引下,穿过东河社区的街道小巷,前往东夏路13号何志舒老人的住处探访。
晚春氤氲温暖宜人之气息,有家人的悉心照顾,躺卧在干净、简朴的床上休养的何志舒老人,身体状况尚好。虽然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听力不好,记忆不如从前,但何志舒老人仍然保持着革命军人的风格和乐观精神。
人物·对话
“前段时间的《金华日报》报道说,第八大队的抗日英勇事迹将要拍成电视连续剧,您有什么想法?”我凑到何志舒老人的耳边大声地问。
“好啊,好啊!”老人激动地欲用力翻身仰坐起来,却力不从心,只能又轻轻地躺了下去,急得不断地用手拍脑门,撸白发。“让我想想,让我想想,我写有回忆录,哎呀,我现在的记忆真不行了”。
唯恐老人劳神过度,我急忙安慰他,转移话题:“吴文桂在北京惦记着您和倪公燮、何锡英呢!”
“哦,吴文桂,她问候我。”老人露出欣慰的笑容。老人深情地回忆起吴文桂、倪公燮、何锡英这些自己当年在第八大队曾经一起出生入死、并肩战斗过的战友,彼此真切怀念,犹如重逢相见。
人物·传奇
1942年5月21日,义乌沦陷,日寇铁蹄践踏蹂躏,山河破碎。两个月后,何志舒投笔从戎,在东河拉起义乌第一支地方民众抗日武装——东河抗日自卫队,励志救亡图存。这是一支独立的抗日救亡游击队,队员约80人,被日伪视为眼中钉,千方百计欲除之而后快。由于经常上山打游击,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游击队在战场上摸索出一套“军无常规,机智灵敏,判断准确,行动迅速”的游击战术,他们以农夫用的蓑衣为日常主要着装,蓑衣平时可遮风挡雨,战时行军可铺可盖保暖,也可于危急之时隐蔽于群众之中,所以被称群众为“蓑衣军”。这支缺衣少食、缺乏枪支弹药的游击队,在严酷的条件下,在义西北白山黑水之间坚持游击抗战,杀鬼子,除汉奸,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何志舒成长为新四军金萧支队第八大队的一名基层指挥员,后来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立下军功,曾受到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
自1995年始,作为离休在家休养的抗战老兵,耄耋之年的何志舒发挥余热从事“抗战”,积极参与调查日本侵华期间的细菌战受害史实,为历史作证,进行国际维权。在他和同乡何甲日、何亦民等人的努力下,通过数年时间,终于基本查清了东河所属区域的细菌战受害事实,列出了百余名日本细菌战中受害罹难的同胞亲人名单,大力支持了王选和细菌战受害者的对日索赔诉讼,使日本法院判决确认了日本细菌战罪责。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举国悲痛,亦牵动着坐在轮椅上的何志舒老人的心,他琢磨着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经过几天的思考,他毅然决定捐出自己积攒多年的养老钱。2008年5月22日一大早,他在儿子和孙女的护送下,拿着一万元钱来到居住所在地的东河五一村“两委”办公室,将爱心款投入捐款箱。他表示,“我没有力气去四川灾区,只有通过捐款表达自己的一点心意,希望灾区人民能渡过难关。”爱心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感染他人。老人的义举也带动了五一村的其他村民,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一个小时内,村民们就捐了5万多元。
人物·简介
原名何子煦,在1942年组建东河抗日自卫队时,改名为何志舒,以示与一个时代的诀别。
1910年生于义乌东河五一村,出身贫寒。曾就读金华七中,听过周恩来演讲,立志报国。后执教于义乌佛堂一小学11年。有兄弟3人,其弟何子仁1936年入伍,1937年抗日阵亡于嘉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