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挥毫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这7个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大字。近日,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采访了雷锋当年的亲密战友、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原主任刘景汉教授——从医46年来,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他始终瞄准世界医学前沿,披荆斩棘,勇攀高峰,闯出了一条自主技术创新之路,成为我国输血领域的顶尖专家,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雷锋之歌”……
■成长途中,雷锋精神激励他前行
刘景汉与雷锋有着深厚的战友之情:1960年3月,他们一同参军。在欢迎新兵入伍的大会上,雷锋在台上代表700多名新兵立下了“扎根部队,献身国防”的铮铮誓言,刘景汉在台下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在部队这片广阔的天地,干出一番事业!3个月艰苦的新兵训练结束后,刘景汉与雷锋又同被分到团后勤处工作———雷锋被分配到汽车连,成为一名汽车兵,刘景汉被分配到与汽车连一墙之隔的卫生队,当了一名卫生员。闲暇之余,他们常在一起看书、学习、交流思想。渐渐地,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亲密战友。其间,雷锋热爱党、热爱人民和甘当一颗螺丝钉的精神与行为,深深地感动并影响着刘景汉。1962年8月15日,当得知雷锋受伤的消息后,正在卫生队值班的刘景汉第一个赶到出事现场,并和战友们一起把雷锋送到医院抢救。雷锋牺牲后,刘景汉作为沈阳军区成立的“雷锋事迹报告团”3名成员中的一员,登海岛、下部队、进厂矿、到学校,一年内在全国各地巡回报告百余场。那时刘景汉就立下誓言:“作雷锋事迹报告,就要学习雷锋的精神,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以身作则,像雷锋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刘景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68年,组织上选派刘景汉到大连军医学校学习临床医疗专业。3年后,他带着全优的成绩单,来到了沈阳军区工程兵部,成为一名保健医生。
1973年,刘景汉又凭着自己过硬的思想素质和精湛的医术,被选调到解放军总医院,成为这所人才济济的医学殿堂中的一员。
然而,让刘景汉没想到的是,医院分配他到血库(输血科前身)工作,而4台旧冰箱、两台小型离心机、1台破旧的显微镜、两排“缺胳膊少腿”的长板凳,就是血库当时全部的家当。面对此情此景,对输血专业知识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的刘景汉,一时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但当想起雷锋生前在送给他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的那句话:“面对挫折,低头畏缩的是懦夫,昂首挺胸的是强者!”时,刘景汉脸红了,他感觉愧对雷锋战友的称呼,并决心像雷锋那样干一行爱一行,从最简单的采血学起,尽快掌握血库工作的专业知识。
从此,简陋的血库实验室里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显微镜下、离心机前洒下了他孜孜以求的汗水,家庭成了他睡觉的旅馆,孩子因对他陌生而不肯叫他“爸爸”,同事们都管这个新来的年轻人叫“拼命三郎”。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就成为血库的业务骨干。第二年,33岁的刘景汉就被医院任命为血库主任,成为解放军总医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科室负责人——在刘景汉眼里,这是他实现自己誓言的更广阔的平台。
随着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刘景汉敏锐地意识到,血库仅仅担当供血的角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更高需求。因此,他积极借鉴国外学者提出的“成分输血”的理论,经过反复论证和多方呼吁,于1978年经上级机关批准,在全国、全军率先创立了输血科——除具备传统意义上的血库供血的功能外,还增加了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新内涵,即将采回的“全血”经过处理,分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成分,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采取针对性输血,做到“一血多用”,为临床提供了快捷、安全、经济、有效的输血治疗手段。成分输血率,是国际上衡量一个输血单位业务水平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