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在听老人们讲述那段历史。
核心提示
他像电影《集结号》中的谷子地一样,依据墓碑上的地址为牺牲的将士寻亲。10月7日22时15分,香港凤凰卫视播出了他寻访抗日将士后人的访谈。
他就是被人们誉为当代“谷子地”的沁阳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李建国。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沁阳市常平乡常平村附近发现了抗日阵亡将士墓碑群后,便萌发了为抗日阵亡将士寻找亲人的念头,而且一找就是9年。
1999年,李建国担任沁阳市文化局副局长,一次下乡时,他听当地人说,在当年沁阳常平阻击战战场遗址周围发现了抗日阵亡将士墓碑。当地人的话深深地印在了李建国的脑海里。
据沁阳党史记载,沁阳常平阻击战发生在1939年春夏之交,具有强烈爱国热情的国民党第四十军115旅旅长黄树勋与八路军合作,在常平一带阻击日军近两个月,先后与日军进行了大小400余次战斗,共消灭日寇2000多人,同时也有3000多名抗日将士长眠于此。
这些阵亡将士姓甚名谁,家在何方?第二天,李建国在当地人的带领下,在常平村北1公里的山上找到了刻着阵亡将士名字、籍贯、牺牲时间的墓碑。说是墓碑,其实就是在只有几十厘米高不规则的石头上刻上阵亡者的名字,竖在了墓前。
李建国来到沁阳常平阻击战西线的主战场窑头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召集了几位老人,他们都是目睹常平阻击战中日寇的残忍行径后参加八路军的。该村党支部书记说:“村里的老百姓,每年清明节都要去祭奠将士。”
为了让将士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慰,李建国决定为他们寻找亲人。
为了找到抗日阵亡将士的亲人,李建国给每个墓碑制作了拓片,然后按照上面的地址一次次往外寄信。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他寄出的信不是石沉大海,就是因地址不详被退了回来。于是,他又给每位牺牲将士的籍贯所在地的文化局写信求援。
2004年6月份的一天,李建国收到了一封来自内黄县的信,里面转了一封奇特的信,信封上写着“内黄南关党支部、村委会转交焦世英(1939年抗日阵亡将士)亲友收”:“我的父亲焦世英确实是在1939年抗日牺牲的,我们听族叔焦世坤说过,父亲牺牲在山西晋城一带,埋葬后立一小石碑。由于父亲参加的是国民党的军队,寻找他的遗骸真是大海捞针,我们全家人早已丧失了信心。我的母亲生前不断对我们讲,谁要是找到父亲的坟墓和遗骨,那就是对她最大的安慰、最大的孝顺……”
读着这封回信,李建国悲喜交加。不久,焦世英的小儿子焦中华来到沁阳市为父亲扫墓,李建国全程陪同。
后来,又有3位抗日阵亡将士的后人来信与李建国联系。2005年,恰逢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寻找到的将士后人与亲友相约在清明节这天到沁阳市为将士们扫墓。
望着这一幕感人的场景,李建国的眼泪流了下来。
从发现抗日将士墓碑群那一刻起,李建国就想把这些英雄的事迹宣传出去。
为了了解这场阻击战的真相,他数十次深入山区走访。在一次深入关爷坡战场遗址拍照时,他不慎从堑壕上跌落下来,头部缝了6针。
2000年,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李建国撰写书,介绍了这场阻击战的经过与意义。2002年,沁阳市政府宣布常平阻击战遗址和抗日阵亡将士墓碑群为沁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阵亡将士的后人在清明节这天集体祭奠先人,引来许多新闻媒体的重视,新华社以《后人祭奠三千抗日将士》为题,图文并茂发了通稿。
前不久,他与常平村委会一起发起了捐建抗战纪念碑的倡议,准备把常平阻击战遗址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