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坐落在河间市的冀中烈士陵园要重修扩建,年届退休的孙正开被抽调参与搜集史料。在此过程中,他先后采访了十几位将军,其中包括吕正操、廖汉生、孙毅等人。
“廖老,您那时候的照片、日记还有吗?”孙正开描述起自己采访廖汉生的场景——廖汉生冲他歪歪脑袋,瞪了下眼说:“你这个娃儿,那时候早晨起来都不知道中午还有没有命,集合号一响就上战场了,谁知道能不能回来,我哪有照片和日记啦?解放后条件允许了,但‘文化大革命’时早给我烧了,什么也没留下来!”
这样的场景深深触动了孙正开。他告诉笔者:“我听到这样的回答都会感觉有些遗憾,甚至会埋怨他们没留下资料,反过来,如果我这一代什么也不做,后人们会不会更加觉得遗憾?”
孙正开开始行动了。他采用了文字、照片、视频三种记录方法搜集史料,十几年下来,他已经先后更换了五六个照相机、四部摄像机、三台电脑。孙正开是技术兵出身,且在原中央广播事业局(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工作了十多年,调回河间后,曾先后在当地广播站、新能源办工作。
孙正开从搜集白求恩的史料开始,进而把搜集的范围扩展至抗战史料,乃至有关河间、冀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资料。
走进他位于河间市安定里社区的家,俨然是一间音像工作室,电脑、录像机、编辑机、打印机等设备齐全,各种音像资料和书籍摆满了一面墙。孙正开介绍,自己拍摄、收集的视频已经有几千个小时,照片近十万张。
虽然已经是74岁的老人了,可孙正开说话逻辑清晰,记忆准确,描述起一些亲历者接受采访的场景,惟妙惟肖,使人仿佛置身现场。他说,那些当年的亲历者岁数都比他大,这些人的时间、生命都进入倒计时了,如果再不抓紧,再不抢救整理素材,恐怕会留下永久的遗憾。
他说:“他抢救生命,我抢救他的史料。白求恩在中国,抢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我作为后辈,抢救关于他的史料义不容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