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的刘明甫在广州讲述当年抗日经历。
说起来令人唏嘘,刘明甫最大的愿望是,死有所葬。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我参加过抗日,现在生活困苦,死后能不能由政府出钱帮我做个墓,希望能圆这个心愿。”3月27日中午,在位于广州的侄子家中,93岁的刘明甫红着眼圈说。
2012年,距离他随中国抗日远征军出征缅甸的日子已71年,距离他流落缅甸,家国难投也有62年。
离家74年老兵艰难返家
3月24日上午,刘明甫在儿孙以及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志愿者的陪同下乘坐飞机从云南昆明抵达广州,在广州的侄子们到机场迎接老人,一群志愿者也在机场拉起横幅向这位中国远征军老兵致以最热烈的欢迎。
从缅甸猛更到中国昆明再到广州,老人舟车劳顿了一个星期,但游子回家的路却走了74年。刘明甫生于1919年,自1938年离开广州就再未回来过。对于故乡,他仍然记得的地名是番禺县神山乡沙田村,现在,这个地方是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五丰村沙田社。
当天中午时分,当老人在子侄的搀扶下拄着拐杖踏上沙田的街道时,鞭炮响起,狮子舞动,村人用岭南人最擅长的方式欢迎这位游子的归来,甚至有激动的村民掩口喜泣。
进村后的第一件事,刘明甫就跨进刘氏祠堂,跪下老迈的双膝,恭敬地为祖先敬上了一柱久违的香火。
“老人家以回乡探亲的名义回来,从3月15日到4月15日,只能呆30天。”刘明甫的侄女刘葵有说。
这30天其实来之不易。刘明甫的侄子刘广星表示,由于本地派出所已经没有刘明甫的档案,所以难以开出让老人办入境手续所需要的证明。为此,春节后就开始筹备的老人回家行程一度受到延滞。
所幸的事,志愿者们向多方寻求帮助后,终于还是使老人的证明得以办了下来。为此,刘明甫专门写了一段话向志愿者表达了感激之情,“蒙龙越基金会的志愿者帮我能够回家乡……此恩德我是永世难忘的。”
老兵两大愿望谁来实现
3月27日,在抵穗休息了三天后,刘明甫老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说出了他内心的两个愿望:“我希望能拿到补偿金”,“我希望死后的墓地能由政府帮我做”。
阔别家乡多年,老人依然能操一口流利的粤语,对往事的表述也依然逻辑清晰。据他介绍,他原属国民党第93师,最高任过司令部少校军需副主任,曾于1941年随部队出征缅甸抗击日军,抗战胜利后一直驻守云南。
1950年,他因部队溃散而流落缅甸,仓惶中丢失了一个装有他个人材料的公文箱。“公文箱里包括同学录、毕业证,以及国民党政府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奖状、奖章以及何应钦签发的任职状。”
1997年,台湾《宏观报》刊登了一则“滞留泰北越南前国军可请领补偿”的消息,消息经由泰国的朋友带至缅甸告知老人后,老人填写了个人材料申领补偿,但由于所有证据丢失,一直无法领取补偿。
“当时我们有10个人一同联名申请,都没领到,如今其他人都去世了,就剩下我一个,补偿始终未拿到。”说到此处老人就开始激动,他说,“我参加抗日,流落在缅甸,我有任职令,为什么没有存底,台湾对我这么残忍,报了那么多次都说没案底。”
刘明甫更希望中国政府能够帮助了却身后之事,“我死后如果要和妻子葬在一起,大约需要人民币1万多元,我在缅甸生活困苦,希望政府能帮我圆这个心愿。”
在一份他于2011年向有关方面递交的申请材料上,记者看到他的诉陈几近悲切:“可怜我身处异国,受尽各种困难、苦楚。现年届93高龄,贫病交迫。恳请能得祖国赐发救济金,以救燃眉之急,以度余年,免致暴尸荒野蒙羞异国。我蒙救助,自当馨香敬祝执事诸公,公侯万代,富贵荣华。”
民间机构倾力救助老兵
此次帮助刘明甫回乡的龙越慈善基金会成立于2011年。据基金会秘书长李明晖介绍,基金会由9个自然人和1家企业联合发起。帮助抗日远征军老兵回家和对他们进行救济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
“以目前了解到的情况,老兵主要分布在缅甸和滇西地区,已知流落缅甸的老兵中,大部分都已经回过家。”李明晖说。
2005年,李明晖因一次偶然的情况在街上接触到一位生活贫困的老人,后来通过聊天、查阅资料和多方了解,确认那是一位参加过抗日远征军的老兵。老人身患疾病需要治疗,却生活拮据,街头行乞。“我当时就觉得,这很不应该,”李明晖说,“老兵们很不容易,抗过日,受了几十年的苦,死的不说,活着的也大多挺委屈的。”
就是这么一次偶遇和这样一个朴素的念头,他开始从事对老兵的援助工作。
在加入基金会前,李明晖还于2009年与其他朋友一道创办了“关爱抗战老兵网”,这个网站一直也在呼吁和通过民间力量搜集整理老兵的资料以及对老兵进行救济。
“基金会去年才成立,整体数据还没有进行过统计,大概西安有几十个,河北和安徽都有十几个。网站方面现在一年募集到的资金有一百多万,救济的对象有几百人。”
这次帮助刘明甫回家,瑞丽市有关方面给予很大的支持和配合,李明晖说,政府在援助老兵方面可以作为的空间很多,他们其实也很希望能得到政府方面的支持。
对老兵们的救济,李明晖希望基金会的财力能够更充裕,使资助能一直维持下去。另一方面,他们也在着力搜集历史材料,希望能恢复一些应该恢复的纪念碑,让后人能记住历史。
■口述历史 71年前赴缅抗日
刘明甫一别74年,这一别再回,父母兄弟已亡故——自1938年离开广州,他就无缘回故乡。
“我8岁读书,13岁小学毕业后就到广东残疾军人疗养院当小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