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穗芳在纪念广场栽种翠柏。
本报记者采访孙穗芳。
地处大山深处的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严村孙屋村民,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夕,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壮举,自筹资金自拆老屋腾出地方建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广场。此举让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博士深受感动,除了为尚在建设中的中山纪念堂赠送宝贵的历史资料图片外,还专门为设在小山村村中央的纪念广场捐赠了一座孙中山铜像。6日,76岁高龄的孙穗芳博士不辞辛苦,驱车翻山越岭走了80多公里山路,亲临山村为新落成的孙中山铜像揭幕,亲手在中山纪念广场上种下了两株翠柏,并为小山村建中山纪念堂捐助了1万元。
孙中山祖地在和平县林寨镇严村孙屋
出席昨日活动的和平县县委书记蓝岸介绍,中山先生与林寨镇严村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600多年前明朝永乐年间,孙氏先祖自闽入粤,孙姓族人就在此地立基创业。
“孙中山先生后裔溯本思源,千里迢迢到林寨镇严村寻觅先人迁徙足迹,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心系祖地、血浓于水的浓厚情怀。”蓝岸说。
据当地村民介绍,在林寨镇严村孙屋的后山上,葬有一座孙中山先生入粤先祖的孙氏墓地,墓地至今保存完好无损,该墓地占地面积约8平方米,墓地碑文显示,该墓是孙氏四世俊翁老人之墓,在清朝嘉庆十五年(1810年)由其子孙寰和其孙孙伯晋、曾孙孙济、孙溱、孙洧等人重修。
去年5月11日,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谭伟伦和韶关学院客家研究中心国际客家学会会员、中文系教授曾汉祥等人,根据墓地碑文和孙氏族谱等文献考证后认为,从学术上初步确认孙中山先生的祖地在和平县林寨镇严村孙屋。另据严村《孙氏族谱》记载,孙寰生有3个儿子,分别是孙伯瑫、孙伯玮和孙伯晋;而孙伯玮生有2个儿子:孙友义和孙友松,其中孙友松迁往当时的永安县(即现在的河源市紫金县),而孙友义没有外迁,留在现在的严村孙屋繁衍后代。
此外,据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的《孙中山家族世系表》记载,孙屋排的始祖为孙友松,而孙中山先生是孙友松的第18代孙。曾汉祥说,依据孙俊翁老人之墓的碑文、严村孙氏族谱、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的《孙中山家族世系表》和《紫金县志》等文献资料考证,林寨镇严村孙姓族谱所指的孙友松外迁永安应是紫金县,孙中山的祖地也在和平县林寨镇严村孙屋。
谭伟伦教授也称,根据严村《孙氏族谱》和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的《孙中山家族世系表》可知,和平县林寨镇严村孙屋应该是中山先生先祖入粤立基创业首地。
71年前建中山纪念堂夙愿终成现实
严村现年88岁高龄的孙文政告诉记者,孙中山先生1925年逝世后,其儿子孙科曾倡议在严村建设孙中山纪念堂。1929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山县训政文施委员会委员二届二次会议上,孙科主动肩挑重任,创建中山模范县,他还曾来信征询和平县林寨镇严村孙屋宗亲的意见,意在祖地严村孙屋建一幢乡村式的中山纪念堂。孙文政称,接到该信后,严村孙氏宗人欢呼雀跃,将来信广为宣传,时任和平县县长李肇统、乡绅陈襄廷等表示大力支持,族中人议定将严村孙氏宗祠改建为中山纪念堂,由乡中知名建筑设计师陈锦钧负责设计。
1930年林寨镇因地质灾害,建堂之事延时。直至1934年,中山县纪念中学、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相继建成,而和平县林寨镇严村的中山纪念堂尚未动工。抗日战争爆发后,严村建中山先生纪念堂的事成为泡影。孙科先生的信件毁于当地1964年5月的灭顶水灾,成为严村孙屋人永久的遗憾。然而村民在每年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日,都会自觉坚持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