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景晴老人生前遗照。
潘景晴与张猛合照。
潘景晴当年的毕业照。
昨日中午,孙中山副官张猛的遗孀潘景晴老人走完了92岁的人生。
潘景晴老人出生于书香世家,与张猛伉俪情深,两人共同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
老人在去世前一天,还在背诵毛主席诗词,而没能参加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成了老人最大的遗憾。
昨日中午,孙中山副官张猛的遗孀潘景晴老人走完了92岁的人生。她的儿子回忆,母亲去世前一天还在背诵毛泽东诗词,生前曾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参加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这也成了最大的遗憾。
潘景晴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名誉理事,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她生于1919年,广东番禺人,毕业于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先后在澳门、香港、台湾、南京、广州等地任教。晚年建立私人博物馆,展示大量图文资料。
最大愿望:参加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
昨日下午,广州海珠北路张猛故居。潘景晴老人的亲属在屋内放置老人的照片,摆放了菊花。老人的大儿子张华鸿是华南师范大学的退休教师。他介绍,去年8月母亲住院,病情好转后说自己从鬼门关走了出来,一定要养好身体,参加2011年10月举行的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
“这也是母亲最大的愿望,没想到成了她最大的遗憾。” 张华鸿说,母亲是今年1月3日住院,14日上午他在医院陪母亲,母亲状态不错,还高兴地背诵起毛泽东诗词。“到了下午母亲对我说,你赶紧回去吧,去忙你的事情吧。”张华鸿感慨,当时觉得母亲身体恢复得不错,还想着母亲出院后回家要好好调理,没想到第二天就去世了。
伉俪情深:与张猛共度半个多世纪风雨
潘景晴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潘应祺是岭南著名数学家和书法家。1939年,潘景晴高中毕业应聘到澳门知用中学教书,认识了在澳门从事抗战军训团工作的张猛。张猛的父亲张云田于1907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镇南关反清起义,作为敢死队队长,在战斗中牺牲。张猛曾在孙中山领导的粤军第一师当副官。1923年,孙中山就任海陆空大元帅,张猛升为中校副官。
1942年,张猛回桂林,1946年返回南京。潘景晴则于1943年考入了中山大学,1947年毕业后回南京工作,重遇张猛。1948年,潘景晴赴台湾中坜中学担任教务主任。次年2月,张猛因公务赴台,两人又重逢。多次相遇,多次错过,此次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在台湾结婚。新中国成立前,两人回到大陆。
新中国成立后,张猛夫妇两人被保送到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南京分校学习。1953年,张猛在南京中山陵任职守护中山陵,负责接待中外来宾和各国首长。1956年,潘景晴亦安排在南京24中学任数学教师。在南京,张猛和潘景晴生了四个孩子。1961年全家六口调回广州。张猛被安排到广州参事室任参事,潘景晴亦随后调入广州97中(原建联中学)任数学教师。张猛1985年在广州逝世。
温婉随和:很少说教从来不骂人
“我的父母从来不讲物质生活,我觉得他们满怀理想,是为了信仰而生活。”张华鸿说,当时父母在台湾生活不错,却冒着危险回到大陆,奔向新中国,这是因为他们满怀理想。母亲从来不训人,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善于鼓励人,很受学生的欢迎,他后来也当了老师,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
孔淑婉是潘景晴的外孙女,她从小就跟外婆住在一起,跟外婆感情很深。她说,外婆一直是有追求的,中风出院之后还坚持办书法展览,老有所为。“外婆喜欢看报纸,每天花大量时间看报,看到喜欢的文章还会剪下来保存,她最喜欢历史类的文章。”
在孙淑婉的记忆中,外婆是一个很随和的人,很少有说教式的话语,从来不骂人。“外婆书法很好,也喜欢诗歌,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我背诗。我从外婆那里学到做人心态一定要好,凡事看开一点,不要计较。”
潘景晴生前曾接受广州日报的采访,她说:“我和张猛既是夫妻,又是同学,还是同志呢。”他们的大儿子说,父亲张猛善于料理家务,烧得一手美味的饭菜,还会裁剪衣服,家人的很多衣服都是父亲做的。而母亲更像一个文人,古文功底很深,英文翻译能力很强,从英文翻译的中文让读英文系并在大学里教英文的自己自叹不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