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87岁的顾定宇推开自己挂满军功章的战衣,眼神悠远,“要说坚持,我想起了一个人,他是我的榜样,他3次负伤的故事应该让你们知道。他叫费介成,我的连长。”
“他是老共产党员了,是沙家浜36个伤病员之一。身材不高,大约1米6,常熟西浦人。曾在上海做过工人。”顾定宇笑着说,“费连长的第一次受伤,是1940年冬天,这件事在部队中流传。”顾老说,“那是一次敌人扫荡时的遭遇战,当时,他的嘴巴都歪了,脸肿得斗大,呼吸也没了。医生都准备放弃治疗,幸亏护士发现他还有微弱脉搏,才没停止抢救,硬是从鬼门关走了回来。当时,不少人受伤后就不回前线了,可他一好马上回了部队。”
第二次负伤与第一次相距不到一年。“那天游击队得到情报,有二三十个伪军要通过西浦到常熟,费连长让我守在营地,自己带了一个排伏击。谁想,他们等来的是远比伪军更加精悍的日军部队。”顾老回忆道,“日本人发现了我们,费连长决定亲自断后,让战士们先走,却被手榴弹炸到了膝盖。后来听他说,已做好了玉石俱焚的准备,幸好天色已晚逃过一劫,被老百姓救起。和上次一样,伤一好,就回来。”
1941年夏,日伪军开始对苏常太进行残酷“清乡”运动,游击队决定突围。“我就在他身后。他被流弹击中了腹股沟大动脉,鲜血一下喷涌,硬是不撤。是我拉着他,背他跑出1里多地,才撤了下来。”
“我知道,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唯一坚持的就是保家卫国。”顾老说。
坚持是“我们的共性”
记者结识他,已经有3年。每次见到这位瘦瘦的老人,他总是精神矍铄,不是在给战友的讲座忙着张罗,就是忙着联系老战士们聚会的事宜,让人全然不觉他已近耄耋的年纪。
每次想写写他,他都会乐呵呵地婉拒,“还是说说我的战友们吧,我做的只是许多小事,平凡的事,是一个老兵该做的。”
话虽如此,但在其他老兵看来,“如果没有他刘石安,上海‘沙家浜’部队委员会很难有今天。”而这一次,又是他帮我们一一落实了采访对象。拜访他那天,这位老兵正准备晚上赶去北京,参加一位战友的书籍首发仪式;老人还为我们拿出一摞刚刚校订好的新书文稿,书名叫《崇尚荣誉——沙家浜战士的故事》,50多万字,大部分都是由他一人校对;老人还开心地对我们说,“知道吗,扬中市的英雄纪念碑,最近刚刚建好了。”
听战友们说他,自1979年起就开始骑着自行车一家一户看望转业到上海的战友,一年年地义务为“老战士联谊会”忙碌。我们猛然间才明白,原来他已经为战友们工作了30多年,要按照当下流行的话来说,他应该算是个标准的志愿者吧。
记者向刘老提起这一点,老人哈哈大笑,“没什么,没什么。”怎么能坚持这么久?“我们20军有三句话,能打仗,重感情,守纪律。这些年在上海和战友们交往,发现他们不论是在经商,还是政工等别的事,至今都仍然信守着这一句话。大家至今如此。这是我们的共性。现在大家都退休了,每年还会做几十场讲座,向人们讲述历史,这是继续我们的使命、我们的传统。大家都在坚持,我也会坚持做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