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编研工作的确是一项‘板凳宁坐十年冷’的活,但参加过革命战争的人正在老去,军史资料亟待抢救,我们编研部门责任重大。编研成果向实践转化不多,大家的汗水没有结出应有的实践之果,这个责任在我。”在编研室会议上,他语重心长地对同事说。
在军区和政治部领导支持下,他构想的“军史成果向部队实践转化计划”付诸实施。
最先迈出的脚步是,充分挖掘军区部队传统资源,为部队传统教育提供生动教材。1996年,全区军史人员首次系统汇集了军区部队自红军时期以来的89个荣誉单位、152名英模人物的史料,编写出版《广州军区荣誉团队史》、《广州军区英模人物传》等30多部历史传统教育读本,其中,彭新云撰写和直接组织编写的就有10本、540多万字。在他的推动下,军区所属部队还编辑史料画册120余种,60多个单位谱写了军歌、师歌、团歌和连歌。这些史料成为官兵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
“史料编研人员应该养成甘守寂寞、甘当无名英雄的高尚品格。这种品格对修史无疑是十分宝贵的。我们既要做埋头史料研究的‘编书匠’,更要主动当好党史军史这笔精神财富的传播者。”彭新云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今天已经成为广州军区全体编研人员的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