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根据地实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后,根据地的抗日政权更加强大了,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了。同时南京敌伪政权千方百计要消灭共产党新四军,消灭苏中根据地,从苏中根据地建立之始,日伪军反复对苏中根据地进行“扫荡”、“清剿”发展到极其残酷的“清乡”,企图把苏中根据地消灭,建立一个清剿成功的“模范区”。但我们在反扫荡、反清剿、反清乡斗争中,沉重打击了敌伪,使其企图无法实现。在南通北面的谢家渡战斗中,我一师七团战士英勇地凫水抢夺了敌人增援的一艘船,夺取了船上的枪支、弹药,消灭了船上的伪军一个排。入夜我战士冲进谢家渡,团团围住惊魂未定的日寇,日寇见被我团团围困,无法可逃,其指挥官竟下令放火烧村子,逼着士兵往里跳,以“武士道”的精神最后为天皇效忠。我们活捉三名俘虏,据供称:在大扫荡中横行于南通一带的日军大队长保田,也自焚于烈火中。
苏中的民兵与自卫军武装,也有很大发展,在参军热潮中,各分区的县以及有条件的区、乡都成立了游击武装,而且在反“扫荡”、反“清剿”斗争中,不断提高军政素质和战斗力,至1942年,苏中区脱产民兵已有二万六千多人,不脱产民兵有26万余人,有自卫队与基干队七万四千多人,几乎每个乡都有一个武装游击小组,这为敌后斗争渡过难关、积蓄力量,建设巩固根据地的战略任务,打下了可靠的基础。根据地的民兵、自卫队已经发展成为根据地的基本力量。当年苏中的《滨海报》上有过一段记载:“东台唐洋、角斜两区民兵,在此次李堡战斗中、配合主力与地方军作战,表现出高度的参战热情和沉着勇敢,当战斗开始,该两地民兵即组织了破路队、担架队,在配合作战无丝毫害怕现象,战斗延长一昼一夜,民兵虽几顿未曾吃饭,也未曾影响勇气与情绪。在我军解决战斗时,民兵即有组织地平掉敌军驻守所做工事,直到我军离开李堡,我唐洋游击连仍坚守该镇。角斜游击队配合主力伏击增援之敌兵时,除俘伪军5名外,并缴获机枪一挺,步枪六支。这种高度参战热情及顽强作战之精神,实为我二分区游击连、民兵之模范。”这段简短文字具体反映了地方武装和民兵英勇斗争的精神。
我解放军的发展有一个组织制度:区、乡民兵自卫队—县主力团—主力部队,这样军队发展有了保证。苏中按此路线,上升主力,多年来不下十万人。
陈丕显感叹:“苏中根据地的建成,是多么伟大的历史进程呀”。中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政治活动家邹韬奋,于1942年接受党中央的邀请,按党中央安排,从敌后根据地去延安。韬奋先生因不满皖南事变,忿然辞去国民党参政员职务,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迫害,出走香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为日军占据,邹韬奋很危险,在党的帮助下,转到广东东江游击队,再转到了上海。当时日本占领上海,也很危险。国民党下的通缉令,什么地方抓到他,就地镇压。1942年11月,在我党上海秘密交通掩护下,邹韬奋化装进入苏中根据地,他进入根据地后,事事觉得新鲜,希望在苏中住一段时间,对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进行考察研究。陈丕显同志亲自陪邹韬奋到各地参观。参观了农抗会、民兵、妇女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行署主任管文蔚还陪他到东台县许墩乡了解该乡正在进行的民主选举工作。邹韬奋盛赞根据地的民主建设,盛赞人民当家作主,他说他过去长期从事民主运动与此相比,只是“隔靴搔痒”。
陈丕显同志从1940年由苏南渡江北上,到1949年由苏中渡江南下,这中间恰恰十个年头。他于1948年写了一本《苏中解放区十年》,记述了他创建苏中根据地的全过程,李一氓同志写的序言“在历史的激流中”,有这样的评价:“陈丕显同志的回忆录《苏中解放区十年》就是江淮平原武装斗争取得胜利的全过程的实录。”这个回忆录对中国南方的平原游击战争和平原游击根据地的有价值的创造,做出有意义的记录,从而丰富以农村包围城市这个战略概念。我于1941年到苏中根据地,经过了这艰苦卓绝斗争、建设的十年。
我们要学习丕显同志的光荣一生和卓越贡献,学习他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创造的工作作风、学习他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优良品质。
施平
2016年3月于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