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优秀传统、思想路线、先进本质、精神风范的集中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湘潭大学自发地肩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伟大使命,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明确红色基因的传承理念、筑牢红色基因的传承载体、拓展红色基因的传承方式,进行红色基因育人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
关键词:红色基因;传承;方法路径;湘潭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湘潭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倡导创办、亲笔题写校名并亲切嘱托一定要办好的综合性大学,先后得到邓小平、华国锋、李先念、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湘潭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浸透着浓浓的红色基因,红色已然成为学校的生命色。如,建校初期,湘潭大学用毛主席提出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指针,对学生进行抗大教育;1977年,湖南省委任命的省委书记李振军(抗大毕业)为湘潭大学复校时期首任校长。特别是今年9月,在纪念毛泽东同志题写校名并指示“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暨建校六十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湘潭大学作出重要批示,希望学校扎根伟人故里,弘扬优良传统,努力把学校办得更好、更有特色。在不平凡的办学过程中,一代又一代湘大人,扎根伟人故里,弘扬优良传统,自发地肩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伟大使命,不断探索红色文化教育的方法路径,努力增强传承红色基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传承红色基因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湘潭大学充分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灵魂,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强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理念,将红色基因作为立德树人不可或缺的鲜活教材。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近年来,湘潭大学不忘初心,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红色基因教育落实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各方面,力争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传承红色基因。学校聚焦文化育人,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红色文化,着力把红色基因教育有机融入育人全过程,以红色文化涵养青年心灵,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年血脉。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学生的学习、成才为中心,积极营造以红色文化为底蕴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办好学生满意的大学,培养出了两院院士、道德模范、文化名流、商界精英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二)着力弘扬优良传统
湘潭大学坚持弘扬优良传统,激活红色基因,充分挖掘其咨政育人功能。学校立足湖湘大地,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平业绩纪念场馆为依托,秉承五四精神、红船精神、抗大精神、延安精神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着力挖掘革命传统资源,为学校红色文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丰厚滋养。从地域历史文化中寻找红色基因的遗传密码,在湘学经世务实传统中探寻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轨迹。同时,学校60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红色发展史,也铸就了独特的“湘大精神”,赋予了学校独特的红色基因。这些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优良传统构成了湘潭大学传承红色基因的情感基础和先天优势,也是湘潭大学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内容。
(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湘潭大学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奋进中,不断凝聚改革共识,汇聚创新力量,坚持红色基因先进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统一,坚持科学的文化观,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激发红色基因的发展活力。学校秉承“请进来,走出去”思路,多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宣讲红色基因,加强对大学生的红色基因教育。同时,湘潭大学还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坚持走红色文化产学研相结合之路,通过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的调研、规划,积极为地方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献计献策,已成湘潭大学传承红色基因的一大亮点,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得到了国内同行和政府的较高评价,有力指导和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扎根伟人故里,筑牢传承红色基因的载体
湘潭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相关指示精神,扎根伟人故里,发挥学校优势,筑牢红色基因的传承载体,通过做强科研载体、做好教学载体、做新实践载体,着力推进红色基因传承。
(一)做强科研载体
湘潭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红色文化等领域的研究上有着鲜明特色和雄厚实力。现有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教育部与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共建的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全国首家国家级红色旅游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湖南省高等学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基地”“红色旅游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打造了教育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实践研修基地、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共青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首批研究培训基地;创建了全国毛泽东论坛。依托这些基地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研究为代表的比较丰硕的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出版了大型红色系列丛书《红藏》宝典,极大地强化了红色基因科研载体。
(二)做好教学载体
湘潭大学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为主线,以主题式整合与提炼教学内容为抓手,深化研讨式、情境式、专题化、信息化等教学方法改革,打造“沿着伟人的足迹——行走的课堂”系列,把红色基因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创新之中。不断丰富完善红色基因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通过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不断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学校出版了《五四时期社会改造思潮研究》《抗战精神》《红色旅游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系列教辅教材,建立了“经典研读”“理论授课”“红色体验”等课程模块,推出了“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改革,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领航讲坛”,实施了思政课教师“五表率五禁止”行为规范等。
(三)做新实践载体
湘潭大学为培养红色人才,积极把“红色元素”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生素质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积极搭建红色实践平台,完善红色实践机制,创新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载体。首先,确立一大批红色文化资源爱国主义基地作为实践基地建设。先后确立韶山毛泽东故居和纪念馆、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和纪念馆等作为学校的实践教育基地。同时,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其次,把红色文化资源全面融入红色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一些“徒步韶山行”、“重走毛泽东小道”等主题教育活动,学校“雷锋公司”每年举办“学雷锋、树新风”的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团委、学工处联合推出寒暑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入红色圣地,感受红色基因。
三、勇于改革创新,拓展传承红色基因的方式
湘潭大学始终如一地传承红色基因,把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用红色文化资源感染人、培养人、塑造人,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创新表现形式、开展丰富活动、培养人才梯队,不断增强红色基因的凝聚力感召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坚定“四个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一)加强理论研究
十八大以来,湘潭大学组织力量,加强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的研究,出版和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先后承担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重点项目9项、一般项目30项,省部级项目100余项,项目经费总额达3000余万元。凝练学科方向,强化特色研究,近十年来在所有与研究“毛泽东”有关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学校主持的项目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十,近三年在所有与研究“毛泽东”有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学校主持的项目占全国的百分之七十五;参与完成中央“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生平业绩展、《风范长存毛泽东遗物展》专题展等。李佑新教授主编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集《恰同学少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以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青少年时代的励志故事为主要内容,以激励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刘建平教授等撰写的《红色旅游发展的韶山特色》,该书介绍了韶山红色旅游的基本概况、独有特色、取得的丰富经验及对韶山红色旅游的未来展望。除了上述著作外,还在国内重要报刊上发表了《延安留下的传家宝》、《文艺工作者的为民务实清廉》《抹黑江姐意何为》《为党员登记表搬上舞台点赞》《抗战胜利是民族精神的胜利》《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深化毛泽东思想研究的重大意义》、《女排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等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