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铭记历史事件,传承革命精神,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六百六十六队”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7月14日走进郑州二七纪念塔,通过史料、实物与沉浸式展览,深刻体悟近代工人阶级的斗争精神与家国情怀。这座始建于1971年的双塔建筑,以沉默的砖石记录着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历史风云,成为郑州城市记忆的精神地标。
一、双塔无言,历史有声
清晨九点,实践队员跟随讲解员步入纪念馆一层。玻璃展柜中泛黄的《京汉铁路总工会章程》、锈迹斑驳的工人纠察队袖章、手写油印的罢工宣言书,构筑起具象化的历史场景。最令人驻足的是二七惨案牺牲者名单墙——“施洋”“林祥谦”等52个鎏金姓名下,镌刻着年龄最小的牺牲者仅16岁。这些名字曾活在课本里,但直面他们的遗物时,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二层动态全景展厅以声光技术还原罢工事件:长鸣的火车汽笛声中,北洋军阀武装镇压的枪火与工人的抗争身影在巨幕上交叠。实践队员注意到一个细节——展示罢工领导人演讲的仿青铜雕像群中,有七成人物未留下姓名。他们或许只是普通扳道工、司炉工,但每个人都选择了为群体命运挺身而出。

图为管内展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嘉鹏 摄
二、薪火传递的新触点
在顶层“新时代精神”展厅,一场特殊相遇正在发生。78岁的退休铁路职工赵建国指着1952年郑州铁路局成立的老照片,向大学生讲述自己父辈参与铁路修复的故事。二七精神不是纪念死亡,是召唤生者前行。老人抚摸展厅玻璃上镌刻的《中国工人》发刊词,目光与队员手中的笔记本相遇,三代人的记忆在此刻重叠。

图为管内展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田永奇 摄
实践队员在互动装置上发现当代传承的印记——电子留言墙上滚动播放着近三年的游客心声:“铁路工程师刘畅:每修一条新轨道都会想起双塔的钟声”“支教教师李晓雯:把二七故事带进大凉山课堂”。而当队员输入“当代青年能做什么”时,系统推送出高铁建设者攻克冻土技术的纪录片链接。

图为管内二七纪念塔模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田永奇 摄
三、精神地标的现代诠释
参观临近结束时,一场雷雨突至。塔顶的六面钟在暴雨中鸣响《东方红》旋律,引得游客纷纷聚集在落地窗前。队员周悦观察到:九成参观者会举起手机拍摄钟楼,但七成人员并未注意到脚下地砖暗藏的玄机——由52块黑色大理石镶嵌的牺牲者足迹导向线,正从钟楼下方延伸至出口。
“这种设计隐喻着历史对现实的召唤。”郑州二七纪念馆研究员马玉梅在采访中强调。据她介绍,2022年纪念馆启动“可触摸的历史”改造项目,首次将铁路轨道元素融入展厅地面,让游客在行进中感受“从铁轨抗争到高铁腾飞”的百年跨越。数据显示,该项目使18-35岁参观者平均停留时间延长40分钟。
暮色渐沉时,实践队员整理出37件影像素材。离塔前全员驻足于北广场的“二七魂”浮雕墙,夕阳在工人群像上投下金色的光斑。塔顶时钟指向六点整,浑厚的钟声在城市上空荡开,与西广场高铁站的进站提示音交织成奇妙的混响。在这个火车拉来的城市里,历史的波涛正化作铁轨的震动,传向未可知的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