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热浪翻滚,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矗立于都河畔,无声诉说着九十年前的壮怀激烈。7月7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理工学院“红梦启航,筑梦童心”社会实践队怀着崇敬之心,踏访这片浸染着热血与信仰的红色圣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在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感动中,探寻初心,汲取力量。
凝望历史:蜡像铜塑里的家国抉择
甫一踏入纪念馆肃穆的空间,时间仿佛凝固。一组组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和场景复原,瞬间将队员们拉回到1934年那个秋风萧瑟的渡口。“父母送儿”“妻送郎”的离别场景,成为馆内最撼动人心的篇章。年迈的父亲,沟壑纵横的脸庞上老泪纵横,那双曾为生活操劳、布满厚茧的大手,此刻却无比坚定地将年轻的儿子推向未知的征程。浑浊的泪眼中,不舍与深沉的期冀交织翻滚。年轻的妻子紧抿着唇,强忍决堤的泪水,双手紧紧攥着丈夫的衣襟,仿佛想将这一刻的温存无限拉长。

图为“父送儿”人物蜡像 吴羽涵供图

图为“妻送郎”人物铜像 吴羽涵供图
而在另一处展柜,一盏锈迹斑驳却擦拭得异常干净的旧马灯,静静诉说着《妈妈的马灯》的故事。讲解员深情讲述:江西于都农妇钟招子将八个儿子送往长征队伍,临行前叮嘱他们“一定要打胜仗,娘在家等着你们回来”。此后,她每晚点亮马灯坐在门前等待,这一等就是十几年。“有灯的地方就是家的方向,再微弱的光也能照亮儿子回家的路。”钟招子微弱的灯光,映照着她强忍泪水的脸庞和坚毅的眼神,那是母亲无尽的牵挂与最朴素的祈愿,是黑暗征途上不灭的温暖与希望。
“乡亲们为何如此义无反顾?”队员们驻足沉思。讲解员低沉的声音道出答案:“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红军是穿透黑暗的星火,是百姓摆脱压迫、追求幸福生活的唯一希望。正是这份对光明未来的深切期许,让于都人民甘愿承受骨肉分离之痛,将最亲的人送上战场。这份抉择,是家国大义最悲壮也最崇高的注脚。”

图为红军母亲钟招子守望儿子用的马灯 杨少鹏供图
邂逅传承:广场上的《告别》与银发赤诚
带着沉重而澎湃的心情走出纪念馆,队员们被渡口广场上一阵悠扬又略带悲怆的乐声吸引。一场名为《告别》的情景剧正在上演。剧中所呈现的“父母送儿”、“妻送郎”,乃至更为撕心裂肺的“托孤跪别”情节,与馆内历史遥相辉映,让抽象的文字瞬间拥有了生命的温度。
演出结束,队员们带着好奇与敬意走进后台。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情感饱满、表演投入的演员,并非专业人士,而是由当地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自发组成的志愿演出队,平均年龄超过55岁。
实践队队员采访情景剧志愿者。一位扮演“母亲”的退休阿姨,一边擦拭着演出时的泪水,一边告诉队员:“我们是在这片红土地上喝着贡江水、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为了台上这8分钟,大家顶着酷暑排练了整整两周!动作、台词、眼神,一遍遍抠。膝盖跪青了也不算什么。”她的眼神坚定而热忱,“能把先辈的故事演出来,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知道他们当年的付出和牺牲,再辛苦都值得,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舞台上,“父母”颤抖着将“儿子”的手郑重交予红军代表;年轻的“妻子”强忍泪水,一遍遍为“丈夫”整理其实早已平整的衣襟……这些细腻的表演,让广场上的观众屏息凝神,许多人情不自禁红了眼眶。对实践队员而言,这已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这些银发志愿者,用纯粹的热爱和无私的奉献,生动诠释了何为“传承”——它无关年龄与职业,只关乎心中那份对红色基因的认同与守护。他们的身影,本身就是长征精神在当代最鲜活、最动人的延续。

图为情景剧《告别》中父母送儿参加红军道别画面 王雨宣供图
青春回响:从感动到行动的誓言
从纪念馆内的历史回溯,到广场上话剧《告别》的沉浸式体验,实践队队员们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红色洗礼。“父母送儿”“妻送郎”的故事,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变成一个个鲜活的场景,直击心灵。退休演员们志愿付出、传承红色文化的举动,更让大家看到长征精神在当代的延续与焕新。
军民同心的鱼水情,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是不畏艰难、坚定前行的信念,更是代代相传、永不停歇的传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实践队队员们深知,传承长征精神,就是要将这份感动转化为行动,在学习中砥砺奋进,在生活中关爱他人、担当责任,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