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南湖,重新审视了器宇,1921年7月我党召开了一大,成为关乎国运的红色圣地。徜徉南湖,镰刀铁锤曙光灿,人民书写历史,从无到有的量变;红船心声,十三英杰聚舱间,透过弥漫的硝烟,脊梁挺起的质感;展馆展品,承载初心与起航,追述新中国来源,开辟了辉煌征程。董必武写道:“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诞生历程的深刻回顾,后世缅怀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毕生追求共产主义的事业——毛泽东、董必武。中国共产党的成员,岂不忆南湖?
——“问苍茫大地”的青春誓言,走进农民,走向革命,诗人的强烈情感,更多地呈现革命的浪漫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中。此在万里长征途中,展露无遗。后来,到了延安,他的哲学性愈加取代了他的艺术性。到了中南海,他的哲学性更是让位于务实。谱写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黄洋界上炮声隆”的壮美和声,“支部建在连队上”的深谋远虑,“党指挥枪”的处处主动,体现了毛泽东环环相扣的指挥艺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谁不忆南湖?
——“长征不是难堪日”,“长征是历史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遵义会议”后,“今日长缨在手”,人民军队政治、思想与作风过硬,党选择了毛泽东的领导。从“苍山如海”中,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奇兵湘江、乌江、大渡河;从“残阳如血”中,将革命的大本营驻扎在延安,智汇雪山、草地、懋功区。战略与战术的衔接,彰显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垂范,能不忆南湖?
——万里征途抵达延安,十三年波澜壮阔的岁月,历史选择了延安,延安铸就了辉煌。在延安凤凰山、枣园、王家坪的窑洞里,红色文化由此植根,马列主义的中国化,培养出大批次的革命中流砥柱。孕育诞生了不朽的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革命圣地的篝火,光芒照亮了全中国——《实践论》、《矛盾论》、《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不朽的光辉著作,与椽笔定乾坤的《论持久战》,淬炼伟大的党,锻造了伟大的延安精神。毛泽东思想粹峰,哲学性愈加取代了艺术性,展露了革命性、辩证性,突出了“点”专项、“线”联动、“面”长效。
爱民之心,跃然纸上。1945年,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要求各级领导明白易懂的道理:人民的利益就是共产党的利益,对人民群众负责,才是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干部,才是党的好干部。与黄炎培的“窑洞对”,体现了党同民主人士的肝胆相照,回答了党为什么成就百年基业。在访问记中,美国作家斯特朗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在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民歌《东方红》,唱出了陕北人民热爱毛泽东的心声,道出了全国人民拥戴共产党与毛泽东的心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敢不忆南湖?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西柏坡镌刻毛泽东的历史贡献。从科学分析战争形势中,毅然决然地抓住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紧紧把握住“执行有利决战”的原则,毛泽东组织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天津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空前的战略决战。当辽沈战役高奏凯歌,淮海战役鏖战正酣之际,命令东北野战军快速入关,配合华北野战军发起了平津战役。
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以勇往直前的形象冲在时代前列,站在人民面前,起到了政治领导、思想凝聚、价值引领、道德感召的作用。
2005年6月21日,光明日报刊发了《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著文中,习近平指出:红船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人民心中的秤杆,衡量了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指引、义无反顾的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振耳发聩的“人民万岁”与“红船”精神,永远与南湖贯穿华夏大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初心在南湖。怎不忆南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