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书院看书去!”如今,这句话在大荔县安仁镇鲁坡村已成为村民日常交流的高频话语。从孩童到老人,读书学习正悄然成为乡村新风尚,而这一切,都源于一座名为“忽培元书院”的精神家园。
晨光微露,“忽培元书院”便在鸟鸣声中苏醒。推开古朴厚重的木门,照壁上“勤劳质朴诚实坚定”八个大字赫然入目。步入西厢房的藏书馆,原木书架上整齐排列的书籍泛着墨香,桌椅干净整洁,处处透着清幽雅致。6月14日早上9点,三三两两的村民便陆续踏入这座精神家园。馆内一角,村民韩明阳一边擦拭眼镜,一边笑着感慨:“以前闲了就扎堆刷手机、聊闲话,现在往书院一坐,心里踏实,越读越觉得能找到新的自己。”
这座改变村民生活的书院,源于一位游子的文化乡愁。作家忽培元先生是从鲁坡村走出去的文化人,始终对故土怀有深沉的眷恋与责任感。几年前回乡探亲,他欣喜地看到故乡依靠勤劳和科技走上致富之路,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物质日益富足的背后,乡亲们农闲时无处读书看报的现状却让他忧心。“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没有文化滋养,乡村振兴就像没有根基的高楼。”怀着这样的信念,他决定在祖屋庄基上为乡亲们修建一座书屋。
规划、设计到动工……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经过三年多建设,2024年11月,“忽培元书院”正式挂牌开放。这座建筑面积不大的一座书院,宛如一盏明灯,矗立在广袤的黄土大地上。它不仅照亮了乡村的知识之路,更成为凝聚乡情、传承文脉的重要纽带,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在这片土地上激荡起层层文化涟漪。
书院开放后,迅速成为村民们的“文化磁场”。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书院的窗户,便能看到有乡亲早早前来,翻开一本喜爱的书籍,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傍晚,劳作一天的村民放下农具,也会来到这里,在书页间放松身心,汲取精神养分。
为建设书院付出很大努力的忽培元助理李娜说,为乡村建立书院,是忽老师文化传播带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长远设想。这在他的长篇小说《同舟》中已有真切的描叙。
“以前总觉得读书是城里人的事,和我们庄稼汉不沾边。现在好了,书院里有各种农业技术书籍,我跟着书里学了不少种植、养殖的新技术。忙完农活后,过来充充电,日子过得别提有多充实了!”李少鸿深有感触地说。
浓郁的书香也深深浸润着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后,他们不再沉迷电子产品,而是结伴来到书院。或趴在书桌认真阅读名著,或围坐分享读书心得。“在这里看书特别有意思,知道了好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现在写作文都更有灵感了!”大荔县步昌初级中学学生忽悦轩兴奋地说。
“书院对村庄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鲁坡村党支部书记温海龙感慨道,“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城里跑,过年回来也待不住。现在不一样了,书院的开放让孩子有了学习的好去处,很多年轻人也愿意假期里带孩子回来居住,村里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人气也越来越旺。”
据了解,“忽培元书院”现有藏书8000余册,这些由忽培元先生及社会各界精心筛选捐赠的书籍,不仅涵盖了忽培元先生不同时期的文学、书画原创作品,还收录了茅盾、路遥等当代作家的经典著作,以及农业技术、科普知识等实用读物。同时,书院秉持“阅读经典、弘扬正气、陶冶情操、走进崇高”的宗旨,为村民搭建起一座高品位的文化桥梁。
展望未来,书院院长韩万潮信心满满:“我们计划定期邀请作家、学者来举办讲座,开展‘农耕文化讲堂’,把传统农耕智慧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组织孩子们开展书法培训,培养下一代的文化兴趣。希望‘忽培元书院’不仅是乡村的文化地标,更能成为连接城乡、传承文明的精神驿站。”
夕阳西下,书院的影子渐渐融入暮色。村民们依依不舍地放下书籍,相互招呼着离开。“明天再来!”——这句朴实的话语,已成为他们心照不宣的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