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长汀县四都镇红军园内雕塑——胜利的起点
1928年隆冬季节,井冈山白雪皑皑。
国民党调集湘、赣两省十八个团的重兵,以湘南军阀何健为总指挥,向井冈山发动了第三次“会剿”,妄图一举扑灭中国革命的火种。
1929年1月4日,毛泽东在宁冈白露村主持召开了前委、边界特委、红四军和红五军军委以及地方党组织负责人的联席会议,会议决定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由彭德怀率领红五军和红四军三十二团留下来坚守井冈山。
1929年1月14日,由党代表毛泽东、军长朱德、政治部主任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第二十八团、三十一团和特务营、独立营3000多人,在茨坪小行洲集结,告别了红军故乡和井冈山人民挥师赣南。
1929年2月10日,红四军抵达瑞金,在大柏地一举击溃尾追之敌刘士毅旅,歼敌800余人,活捉敌团长2人,取得了红四军下山以来的重大胜利。大柏地战斗之后,红四军乘胜前进,北击宁都县城,并与赣西南红军独立二团、四团会合。这一系列的胜利,毛泽东决定改变原定计划,向闽西进军,去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盘踞汀州城的国民党第二混成旅旅长郭凤鸣,得知红四军在江西一系列军事行动后,十分恐慌,害怕红军向福建进军。他急忙从连城、上杭等地抽调部队回汀加强防守力量。
2月25日,红四军向石城进军,石城守军向郭凤鸣求援,郭凤鸣派出王宝珍营前往支援,红四军则撤回瑞金。郭凤鸣亲率部队直趋瑞金县城,企图阻止红军向福建进军。
为了迷惑敌人,红四军从瑞金转移到壬田。郭凤鸣以为红四军畏惧其实力,因此趾高气扬,不以为意。
红四军派出秘密侦查员与汀州城的地下党取得了联系,决定由长汀地下党派出向导,带领红军队伍入闽。
由于3000余人的红军队伍,白天行动目标太大,于是红四军决定不走闽赣古道,改走偏僻崎岖的山间小路,在晚上出发入闽。
3月11日(农历二月初一)傍晚,由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出发进军闽西。朱毛红军为了甩开敌人,红军由江西瑞金壬田乡出发,绕过瑞金县城,在长汀地下党向导的带领下,经庵子前、杉树排、黄鳝口、放牛坪、楼子坝村、溪口村、陂下村、经过一夜约14个小时的急行军,艰苦跋涉150余华里,于12日早上到达长汀四都乡。
江华同志在《追忆与思考》中回忆道:
“3月11日夜,部队从瑞金壬田出发,急行军翻越闽赣交界的木杉岭,沿武夷山南麓的闽沟前进,由长汀县的楼子坝进入闽西地区,并继续东进,至县城西南的一个小山镇四都,12日即在这里宿营。这是红四军首次入闽。”
毕占云同志在《入闽第一仗》里回忆道:
“闽沟的夜,特别的黑,根本看不清哪是山石哪是路。当时虽有老乡给带路,可是,对长期转战赣南、十分疲惫的我们,摸黑走这样的山路,实在够艰难的。不少同志的脚碰坏了,腿摔伤了……然而,在党和毛泽东同志亲自教导下的战士,越是在艰苦的时刻,团结越紧。前面的人跌倒了,后边的人把他扶起来;有的人走不动了,别人立即把他的枪挂在自己肩上,搀着他走;互相鼓励的声音,到处都可听见。就这样一直摸到下半夜,才摸到进入闽西的第一个宿营地——四都。”

红军入闽第一桥——四都水口桥
红四军到了四都,只见四都墟上,熙熙攘攘的人群。
原来这一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是四都传统的“迎关公”庙会。整个四都墟场上家家户户门前都摆上了香案,香烟缭绕,烛光摇曳,准备迎接“关公”菩萨的到来。远处早已是滴滴答答的唢呐声和鼓手班民乐吹打声, 辟辟啪啪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抬菩萨的队伍已经过来了。
墟场上的老百姓突然发觉来了一支数千人的军队,过去国民党军队到四都来,最多也不过上百人,流窜的土匪也不过几十人。今天这支几千人的军队,这是四都老百姓自盘古开天地以来,第一次见到这么一直庞大的队伍。只见这支部队,穿着都是和百姓一样的长杉短褂粗布棉袄,脚上穿着布鞋、草鞋。但是他们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不吃百姓一粒粮食。人们正好奇,这是从哪里来的部队?只见部队前方士兵扛着一面大红旗,旗上写着黑色毛笔字: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毛泽东见到如此热闹的情景,立即吩咐队伍暂时等候,赶忙派人到四都墟场上去打听。不久,打听的红军回来向毛泽东汇报,是四都传统的“迎关公”庙会。毛泽东“哦”的一声,思考了一会儿,立即对朱德、陈毅等人说:
“今天正是我们宣传红军宗旨的好时机,我们不要打扰当地的庙会,严格执行红军的纪律。”
红军指战员们分头活动,有的去安顿食宿地点,大多数在街边原地休息待命。红四军宣传员们则开展他们的宣传活动,一部分在四都墟场、街上的墙壁上刷写标语,一部分则是向四都的老百姓演讲,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宗旨。
红军宣传员们从村民家中借来了板凳,站在凳上开始宣传演讲。老百姓们看到有人站在板凳上高声讲话,他们都好奇地聚在一起听着红军战士的演讲,只听得红军宣传员的演讲中,有“我们是穷人的队伍”,“打土豪、分田地”,“团结起来推翻反动统治,建设民主人民政权”等话语,四都的百姓们都听懂了,感到十分的振奋!
还有许多老百姓围在一起观看红军战士写的一条条标语,有识字的人一字一句念着:“打倒地主豪绅!”,“天下穷人团结起来,推翻反动社会!”,“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也有的人念着刚刚贴在墙上的《红四军司令部布告》:“红军宗旨,民权革命。帮助工农,唯一责任。……打倒列强,人人高兴。打倒军阀,除恶务尽。”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谭震林传》里写道:
“3月12日(农历二月初二),红四军抵达该县四都镇,正逢当地群众“迎太公”(实为迎关公,笔者注)的会期。四乡八村的男女老少,都在这一天上镇来赶圩看会。街上熙熙攘攘,人头济济。谭震林看到这番热闹景象,立即布置工农革命运动委员会的同志分头行动,把前来赶圩(看庙会,笔者注)的群众组织起来,在圩场边的井坪下,主持召开了大会,请毛泽东等领导人上台讲话,扩大红军的声威。会上,他带领大家把《红四军司令部布告》张贴在最热闹的圩场上。”
此时,毛泽东和一行红军战士来到墟场的井坪下。
井坪下这个地方是四都墟场的中心地带,这儿有一口水井,周围的百姓都在这儿挑水喝,妇女们也都在这里浆洗衣物。水井的周围用青石板舖地面,形成一块空坪,“井坪下”地名由此而来。由于长年在这里洗衣服,青石板被磨洗得十分干净光滑,村民们有事无事都欢喜在这里聚集谈天说地。今天“迎关公”庙会,使这里聚满了人群。
毛泽东来到这里,发现这么多人在这里,于是向老百姓家里借来一条板凳,毛泽东站在凳上大手一挥,朗声说道:
“乡亲们!”
乡亲们闻声都抬起头望着这位高大的中年红军,立刻安静下来听他说话。毛泽东大声说道:
“在下叫毛泽东,我们是从井冈山来的中国工农红军,和你们一样我们都是工农的子弟,是你们的兄弟。”
毛泽东稍稍停了一下,接着说道:
“我们这次来到贵地,是要号召工农劳苦大众团结起来,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打土豪、分田地,推翻剥削劳苦大众的统治阶级,建立工农民主政府,要让工人农民翻身当家作主人,各位弟兄们说好不好啊?”
乡亲们一听齐声回答:“好!”
毛泽东接着说:“今天这里在抬菩萨,千百年来我们做牛做马,被人剥削欺压,菩萨救了我们没有?没有!菩萨不能救我们,我们只有起来闹革命,推翻反动统治阶级,才能救我们自己!”
毛泽东还把共产党和红军的宗旨、主张以及这一次到闽西来的目的详细说了一遍。说得在场的村民个个心头豁亮,群情激奋!
四都劳苦大众第一次感受到了,一场革命的浪潮就要来了,劳苦大众有希望了。
从此四都人民便永远记住了这位红军领导的名字:毛泽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