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 2023年3月18日,从江县夹道欢送新兵入伍现场(韦阳慧 摄)

图为 从江为百岁抗美援朝老兵吴兴华庆祝百岁寿辰合影留念(赵家晴 摄)

图为 从江县“双拥园”(鲁畅 摄)

图为 从江县“永戎”志愿服务队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书写春联合影留念(鲁畅 摄)

图为 从江县谷坪乡高速出口双拥标志性建筑物(鲁畅 摄)

图为 从江县下江镇红七军广场(韦绍东 摄)

图为 刚边乡加扒村欢迎退役军人回家合影(潘妹英 摄)

图为 双拥文艺汇演现场(鲁畅 摄)

图为 水族群众向县人武部赠送了“军民鱼水情”水书牌匾和慰问品合影现场(鲁畅 摄)

图为 武警从江中队官兵在灾区转移群众现场(祖克江 摄)

图为 县人武部组织“国防班”在黎平会议纪念馆开展国防教育主题活动合影现场。(潘文军 摄)

图为 县委书记侯美彪(前排左二)率队慰问县人武部合影(潘文军 摄)
在黔东南的青山绿水间,从江县以其连续七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的殊荣,书写着一曲曲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动人乐章。在这个地处黔桂交界多民族聚居的边陲小城,将双拥工作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群众化拥军”模式。从春节侗寨的“抬官人”民俗到田间地头的助农插秧,从非遗文化的拥军创作到全民参与的国防教育,从江县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着“军爱民、民拥军”的深刻内涵,让军民团结的赞歌在月亮山麓久久回荡,在都柳江畔流淌。
红色基因筑牢双拥基石
从江县的双拥光荣传统源远流长。早在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过境从江长牛村、加牙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积极拥护红军过境,播下了军民“鱼水情”的种子。解放初期,吴兴春等历史人物在苗乡侗寨的坚守,以及梁松美等女民兵的模范事迹,进一步丰富了从江双拥文化的精神谱系。
改革开放以来,从江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双拥工作,连续7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标准化建设,确保双拥机构“全覆盖”,编制、人员、经费、场所“全落实”。
从江县的双拥精神深深融入当地各族群众的血脉之中,拥军已成为当地群众一如既往的独特习俗。无论是战火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从江县的群众都积极参与到双拥活动中,为驻军和每年入伍新兵绣制鞋垫和香包,自发组织为军属义务插秧、收谷、砍柴、挑水等日常农活事务,开展敲锣打鼓欢送新兵和迎接退役老兵活动,有人民团体、社会拥军组织和爱心人士等自发组织杀猪宰羊开展慰问驻地部队和军烈属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从江县群众对军人的深深敬意,也展示了他们对双拥工作的坚定支持,使得从江县的双拥工作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
文化浸润厚植拥军沃土
从江县创新双拥工作模式,将民族文化与国防教育有机融合。当地各族群众以特色民俗为载体,构建起富有地域特色的军民情感纽带。
春节期间,贯洞镇宰门村活化600年历史的“抬官人”民俗,邀请退役军人乘花轿巡游,沿途“不赞网红不赞星,只赞人民子弟兵”的横幅与数千群众的祝福交织成动人画卷。各乡镇(街道)、村居(社区)通过芦笙演奏、侗歌传唱、拥军柴火等民族礼仪慰问官兵,双拥志愿服务队开展“春联进万家”“红色故事进鼓楼”等特色活动。斗里镇马安村苗族群众身着盛装,携“军民一家亲”刺绣牌匾走进军营,以芦笙舞、红鸡蛋等非遗文化传递鱼水深情。
当地构建“民俗+新媒体”立体传播体系,电视台开设专栏宣传功臣模范事迹,新兴媒体平台创新展现非遗拥军场景。这种既保留泥土芬芳又具时代气息的双拥实践,通过情感共鸣与文化浸润,让国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从绣娘手中的拥军纹样到短视频里的军民联欢,传统文化基因正转化为新时代双拥工作的精神密码。
志愿行动诠释军民同心
从江拥军优属已内化为全民行动自觉,形成“军地联动、全民参与”的生动格局。农忙时节,各族群众自发为军属和退役军人提供插秧、收割等农事帮扶,构建起覆盖城乡的互助网络,有效解决军人家庭劳动力短缺难题。
斗里镇建立“一兵帮一户”机制,组织民兵与退役军人志愿者开展精准帮扶;刚边乡采取“部门联动”模式,集结武装部、退役军人服务站力量实施靶向支援;高增乡打造“团青+拥军”品牌,凝聚青年志愿者投身田间服务;西山镇将主题党日与助农结合,党员干部带头下田插秧。在贯洞镇宰门村,驻村工作队统筹退役军人、党员群众组成服务队,帮助军属完成整片水田插秧作业,让军属和困难退役军人农田焕发盎然生机。
退役军人群体彰显“退伍不褪色”的担当本色,全县涌现出以蒙晓进、吴高为代表的“兵支书”队伍。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骨干作用,既当产业发展的“顶梁柱”,又作基层治理的“排头兵”,带领群众修路筑渠、发展特色产业,用实际行动诠释“若有战、召必回”的铮铮誓言。
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陆远海指出,社会化拥军已成为从江双拥工作的鲜明特色。这些实践既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又深化军民鱼水情谊,更推动双拥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通过“田间实践”将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到实处,为“同心向强·共卫国防”写下生动注脚。
家国共护铸就强军屏障
从江县创新推动国防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度融合,以“同心向强·共卫国防”为主题,构建特色宣教体系。
每年新兵入伍季举办军地联欢活动已成传统,2024年3月举行的新兵欢送仪式暨双拥文艺汇演中,热血青年披绶戴花踏上军旅征程,晚会通过歌舞《祖国万岁》、武术《精忠报国》等节目精彩纷呈,既歌颂了人民军队的辉煌历程,也讴歌了人民子弟兵的默默奉献,展现了从江军政军民鱼水情深的双拥成果。
该县注重典型引领,定期评选表彰“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军嫂”等模范人物,并举行发布仪式为他们颁发证书和奖杯。在贯洞镇宰门村,退役军人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村支书表示:“老兵们修路搭桥、发展产业,带动全村青年踊跃应征。”
通过立体化宣传矩阵,当地将功臣模范事迹融入校园教育、村寨宣讲。以身边人、身边事的教育方式,使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双拥模范县创建成果持续巩固。
机制创新驱动双拥长效
从江县双拥工作之所以能够持续深入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构建五大长效机制推动双拥工作可持续发展。
超前规划机制。建立三级联动体系,每年提前谋划和落实元旦春节、“八一”期间走访慰问驻地部队和优抚对象。四年来累计拨付慰问金464.01万元,实现“穷县不穷兵”承诺。
军地协作机制。近年来,累计投入2400万元支持部队现代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实施消防救援大队和武警从江中队营房搬迁建设,驻军通过建设饮水工程、种植基地等反哺地方发展,形成双向服务格局。
应急响应机制。驻军组建“治安巡逻队”“春耕抢种团”“秋收服务团”“抗旱突击队”“破冰融雪突击队”等多支应急分队。2020年投入劳动力1118人次帮助斗里镇台里村建成一座总长为4236米(从水源地到蓄水池)、有 60立方米的蓄水池、总造价为15.5万元的饮水工程。四年累计组织官兵2万余人次参与抢险救灾。
兵员保障机制。通过完善国防教育体系,保持连续40年无责任退兵纪录,多次被省州评为“征兵先进单位”。
社会协同机制。整合拥军协会、侗歌协会等民间力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军民互动”工作模式。四年来,军地双方共互办实事60余件。
|